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西涼是哪里這個問題,薛平貴里面的西涼是哪里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西涼是漢代涼州的別稱,轄境相當于今甘肅、寧夏***自治區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陜西西部。
西涼,古稱涼州,在中國的西部,主要位于甘肅省,故稱西涼、西州。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西漢漢武帝劉徹把其納入了中國的版圖,在西漢以前有月氏、匈奴占領,后來漢武帝在姑臧設立武威郡,又設酒泉郡,歸屬涼州。
西涼(400年—421年),東晉十六國時期在涼州地區先后出現“五涼”割據政權,史家為區別其他的4個,將中心位于涼州西部酒泉的李氏政權稱為西涼。歷三主,共二十二年。
西涼,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自漢武大帝建武威郡以來名字換了多次,羌族統治河西走廊時稱姑臧,西漢建武威郡,東漢稱西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大時把大半甘肅都占了,還擴延周圍幾省,史稱涼州。
應該就是現在的甘肅省,當然也不只是這一個甘肅省,也包括寧夏,內蒙的一些地區。再加上青海的部分地區。組合在一起就是西涼。
西涼王朝是漢、隋、唐時期在青海、甘肅、內蒙古、新疆一帶的少數民族政權,始建于公元前205年,起先,流動在塞外的羌族人民連年受秦王朝的欺壓,在秦朝滅亡以后,武威郡的羌族貴族建立了西涼政權,長期統治青海、甘肅一帶,統治者勤于朝政,直到東漢末年傳至馬騰之手以后,西涼國日益衰敗。漢武帝執政時期,曾派人打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從此,漢朝和西涼來往頻繁,兩國建立了和平友好的關系。到了東漢建安年間中后期,由于漢室衰弱,曹操當道,各路諸侯擁兵造反,大漢王朝僅存半壁江山,馬騰身為漢王朝一方諸侯,起兵勤王,對東漢王朝的曹操黨派宣戰,自此,西涼連年征戰,大興土木,由極盛逐漸轉為衰敗。建安十九年,馬騰兵敗許昌,其子馬超繼任西涼王,后馬超在潼關兵敗,西涼本土落入曹操之手,東漢王朝統一西涼。西涼(公元400——公元421)中國十六國之一。漢族李暠所建。都酒泉(今屬甘肅)。盛時有今甘肅西部酒泉、敦煌一帶,西抵新疆蔥嶺。后涼主呂光時,段業于397年在張掖自稱涼州牧、建康公,李暠為效谷縣令,遷敦煌太守。400年,暠據敦煌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公,設官建號,發兵攻下玉門以西諸城,控制了西域,建國西涼。401年,沮渠蒙遜攻殺段業,建北涼。暠常對北涼作戰。405年暠遷都酒泉,并徙胡、漢各族2.3萬戶于酒泉一帶,以***1萬戶僑置會稽、廣夏二郡,余戶分置武威、武興、張掖三郡。北涼沮渠蒙遜每年進攻,西涼力不能敵,故與其通和立盟。暠安撫境內,敦勸稼穡,但北涼背盟進攻,暠不得不迎戰。417年暠病死,子李歆繼位,繼續對北涼作戰。420年歆聞沮渠蒙遜南伐西秦,率軍3萬往攻北涼都城張掖,途中為蒙遜所敗;蒙遜殺李歆,進占酒泉。同年九月,歆弟李恂據敦煌稱冠軍將軍、涼州刺史。421年三月蒙遜攻破敦煌,恂自殺,西涼滅亡。到了隋朝末年,由于隋朝衰敗,十八路反王割據中原,西涼國擁兵反抗,宣布脫離隋王朝統治,獨立于河西。李軌(?-619年),甘肅武威人。隋唐年代甘肅河西地區割據者,曾自稱河西大涼王,后兵敗于唐朝。唐太宗將西涼定為安西都護府,由唐朝派去的安西都護為最高長官。分裂長達百年的西北部地區恢復統一。
“西涼”,可以是一種泛稱,指涼州。
涼州,其轄域大抵在今甘肅、寧夏全境,外加與之相接的青海、新疆及內蒙古局部。唐朝邊塞詩人所寫的幾首著名的涼州詞,使涼州給后人留下雄渾蒼涼乃至寸草不生的蠻荒印象。確實,涼州在西漢初期仍是匈奴領地,后匈奴王降漢,漢武帝方置涼州。之所以以“涼”為名,是因其地處西方,“常寒涼也”。
但《漢書》亦稱“古涼州之畜為天下饒”,即西漢時涼州已有發達的畜牧業。自置涼州后,西漢***的外派官員又在邊陲之地發展文教。至東漢時,涼州治所姑臧已成為繁榮的大都市。胡漢商旅絡繹不絕,就是經濟發達的證明。
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市轄區)
西涼軍,出自《三國演義》,是漢末三國時期對涼州軍的稱呼。西涼軍有兩支,一支是涼州軍閥董卓的部隊(涼州***軍),董卓死后由部將李傕率領。另一支是馬騰、韓遂的部隊(涼州起義軍),后馬超繼任西涼軍首領。涼州地處漢、羌邊界,民風剽悍,悍不畏死。自古隴右精騎便橫行天下,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見《京師為張軌歌》,《詩紀》四十三作《涼州大馬歌》)。秦始皇得之,便掃平六國,唐太宗得之,便虎視天下。后馬超憑借西涼軍的威猛,與曹操六戰渭水,殺的曹操割須棄袍,狼狽逃竄。可見西涼軍戰斗力之強。
三國
三國時,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十月,文帝曹丕重置涼州,轄武威等七郡,州治武威郡姑臧縣,武威郡轄9縣。西晉時,馬隆任武威郡太守時轄7縣。東晉十六國時,河西進入了“五涼割據”時期,武威郡轄9縣,其中姑臧縣曾是“五涼”中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的都城。
關于西涼是哪里和薛平貴里面的西涼是哪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