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位于中國中部偏南、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省會武漢。湖北介于北緯29°05′至33°20′,東經108°21′至116°07′,東連安徽,南鄰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陜西為鄰,北接河南。湖北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部為“魚米之鄉”的江漢平原。
湖北是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交通樞紐,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是中國內陸重要的空港。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省1062公里。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潤澤楚天,水網縱橫,湖泊密布,湖北省因此又稱“千湖之省”。
湖北文化底蘊深厚,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在湖北。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長達800多年的歷史中,創造了楚文化。
湖北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從武昌辛亥首義到新中國成立,湖北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僅紅安縣就孕育了董必武、***兩位國家主席和200多位將軍。
湖北省科教文化實力位居全國前列,是中國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湖北省科學研究水平全國領先,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數量,連續7年位居全國前四。
一、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國中部地區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級城市,中國內陸地區最繁華都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中心城市。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北郊的盤龍城遺址作為武漢建城開端,距今有3500年歷史。民國時期漢口高度繁榮,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武漢三鎮綜合實力曾僅次于上海,位居亞洲前列。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橫貫市境中央,將武漢城區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全市現轄13個城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面積8467平方公里,境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上百座大小山巒,166個湖泊座落其間,水域面積,占全市面積四分之一,構成了極具特色的濱江濱湖水域生態環境。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截至2014年,在漢高等院校98所;其中普通高校和本科院校數僅次于北京居中國第二,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數量居全國第三,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總數107.26萬人,居世界第一。
2016年10月,***中央發布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將武漢列為超大城市;同年12月,國家發改委明確要求武漢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二、黃石,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1950年8月建市,是新中國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設立的兩個省轄市之一,是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華中地區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也是國務院批準的沿江***城市。
黃石市下轄四區、一縣級市、一縣、一國家經濟開發區,總面積4583平方公里,總人口2429318人(2010年)。
黃石是華夏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搖籃。黃石市工業文化底蘊深厚,工業基礎較好,有“青銅故里”、“鋼鐵搖籃”、“水泥故鄉”和“服裝新城”之稱。黃石市已形成冶金、建材、紡織等14個主導產業,擁有湖北地市首家保稅區—黃石(棋盤洲)保稅物流中心。黃石是礦冶文明古都、山水宜居新城、國乒基地、紡織服裝新城。
三、襄陽,湖北省轄地級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已有2800多年歷史,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
襄陽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平原腹地。襄陽因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漢水穿城而過,分出南北兩岸的襄陽、樊城,隔江相望。兩城歷史上都是軍事與商業重鎮。1949年以后兩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1983年襄陽地區并入地級襄樊市。2010年12月更名為襄陽市。轄3個區(襄州、襄城、樊城)、3個縣級市(棗陽、宜城、老河口)、3個縣(南漳、保康、谷城)和3個開發區(襄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襄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襄陽魚梁洲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97萬平方公里。
襄陽名勝古跡旅游以三國文化為主要特色,著名景點:隆中風景名勝區、襄陽城等;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等故事就發生在這里。襄陽已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中心城市。2013年襄陽入圍首批國家智慧城市。2014年襄陽入圍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
四、荊州,古稱“江陵”,湖北省地級市,是春秋戰國時楚國都城所在地。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長江中游兩岸,江漢平原腹地,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長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中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輕紡織基地,素有“長江經濟帶鋼腰”之稱。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建城歷史長達2600多年,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的中心。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建都于郢(現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歷20個楚王,定都長達411年,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三國時期,荊州為群雄逐鹿之地,境內三國文化遺存遍布。
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五、宜昌,古稱夷陵,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長江上中游分界處,建制歷史逾兩千年。“宜昌”之名始于東晉,市的建制始于解放初,于1992年設立地級市。全市現轄五區、三市、五縣,常住人口415萬,全市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4249平方公里。截止2013年年底,宜昌城市建成區面積達150平方公里,市區戶籍人口120萬人。
宜昌依長江而建,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僅次于武漢,位居湖北省第二位,是中國中部重要的交通樞紐,擁有漢宜高速公路、漢宜高速鐵路、焦柳鐵路、318國道等國家重要的交通動脈。宜昌是三峽大壩、葛洲壩等國家重要戰略設施所在地,被譽為“世界水電之都”。
宜昌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境內有4處國家5A級旅游景區,數量居全國城市第四。宜昌是湖北省唯一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同時享有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鋼琴之城等美譽。
六、十堰市位于湖北,是鄂、豫、陜、渝毗鄰地區唯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位于華中、西南、西北三大經濟板塊的結合部,是毗鄰地區最大的汽車制造,汽車科研,醫療衛生,商業集散,交通樞紐,旅游文化,生態控制中心,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十堰是世界著名道教圣地武當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水庫,中國第一世界前三的東風商用車公司總部所在地,“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三張世界級名片閃耀全球。
十堰市位于中國版圖雄雞心臟部位秦巴山區漢水谷地,湖北西北部,漢江中上游,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與鄂、豫、陜、渝四省市交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十堰擁有“南船北馬、川陜咽喉、四省通衢”之稱。轄三區四縣一市及兩個市***派出機構區(即:茅箭區、張灣區、鄖陽區、鄖西縣、竹溪縣、竹山縣、房縣、丹江口市和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總面積2.4萬平方公里,人口350萬。
七、孝感,簡稱:孝,中國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級城市,中國孝文化之鄉。是距離中部地區中心城市武漢市最近的城市,是武漢城市圈成員城市之一,也是中部地區最具潛力和競爭力的城市之一,其綜合競爭力在省內排名前六位。
孝感地處于湖北省東北部,長江以北,漢水之東。因東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動地而得名。現轄孝南區、漢川、應城、安陸三個縣級市,云夢、大悟、孝昌三縣,及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和七個省級開發區。面積89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6.13萬,其中孝感城區人口55萬,常住人口90萬。
孝感地貌自南向北為平原、丘陵、山區,氣候兼有南北之優,土地肥沃,是重要糧棉油生產基地。地質礦藏豐富,有"膏都""鹽海""磷山"之稱。孝感距離武漢市中心50公里,距離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僅32公里,與武漢城市資源共享。
八、荊門位于湖北省中部,全境以山地為主,轄境南部接江漢平原,北通京豫,南達湖廣,東瞰吳越,西帶川秦,自商周(約公元前16世紀)以來,歷代都在此設州置縣,屯兵積糧,為兵家必爭之地。
荊門位于湖北省中部,地跨東經111°51'--113°29',北緯30°32'--31°36'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5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31公里,全市國土面積1.2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67%。
荊門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綜合優勢突出,是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有“中國農谷”金字招牌。作為全國重要的優質糧、棉、油生產基地,水稻、棉花、油料、水果、生豬和水產品產量均居湖北省前列。
九、鄂州市是湖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于湖北省東部,長江中游南岸,是湖北省省轄市之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湖北省歷史文化名城,武漢城市圈成員城市之一,鄂東水陸交通樞紐之一。面積1504平方公里。轄鄂城、梁子湖、華容3區。鄂州市境東部屬崗丘地帶,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上。
鄂州歷史悠久,帝堯時為"樊國",夏時為"鄂都",殷商時為"鄂國",春秋戰國時楚鄂王封地,三國時孫權在此稱帝。春秋戰國時期,楚王熊渠分封其子熊紅到鄂州為鄂王,修筑鄂王城,這也是湖北簡稱"鄂"的由來。
鄂州市為湖北省第一批改革***試驗區,湖北省歷史文化名城,古銅鏡之鄉,馳名中外的"武昌魚"的原產地,素有"百湖之市"、"魚米之鄉"等稱號。2007年8月18日,鄂州獲得了"中部最佳投資城市"的榮譽稱號。
十、黃岡是湖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于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京九鐵路、京九高鐵中段,是武漢城市圈成員城市之一,南與鄂州、黃石、九江隔長江相望,東連安徽,北接河南。是國家重要的衛生城市,也是繼武***口第二多的城市。
截至2017年底,黃岡市現轄有兩市、兩區、七縣,127個鄉鎮街,4290個行政村,總面積17453平方公里。2017年全市總人口810萬人。
黃岡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有2000多年的建置歷史,孕育了中國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畢升,明代醫圣李時珍,現代地質科學巨人李四光,愛國詩人學者聞一多,國學大師黃侃,哲學家熊十力,文學評論家胡風等等一大批科學文化巨匠。此外還有國家主席***、代主席董必武等政治人物。
黃岡先后獲得一系列榮譽。其中:2007年首屆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第五名,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2013年榮獲“荊楚詩詞之市”榮譽稱號,2013年榮獲“中國書法城”榮譽稱號。2017年6月,黃岡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
2017年12月15日,榮膺中央電視臺《魅力中國城》第一季十佳魅力城市。
十一、咸寧,為湖北省地級市,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與湖南、江西接壤。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是武漢城市圈成員城市之一。
咸寧區位適中,交通便捷。138公里長江黃金水道依境東流,京廣鐵路、武廣高速鐵路、武咸城際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貫通南北。
咸寧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最適宜人居城市、中國魅力城市、中國溫泉之城、中國十大最具成長創新型城市、全國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市、湖北省首批低碳經濟試點市、首批全國旅游標準化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鄂南大竹海、赤壁黃蓋湖、通山闖王李自成墓、九宮山、北伐賀勝橋、汀泗橋戰役遺址等重要景區、一城十二泉(溫泉)等皆為位于其境內。
十二、隨州,湖北省最年輕的地級市,位于湖北省北部。隨州素有"漢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稱。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中部中心城市武漢,西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北臨信陽,南達荊門,是湖北省對外***的"北大門",襄十隨汽車工業走廊重要城市,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東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
隨州榮譽:炎帝神農故里,編鐘古樂之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專用汽車之都,世界四大古銀杏群落之鄉,世界三大蘭花產地之一。
隨州古稱"漢東之國",以"古、奇、美、新"而著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據史籍記載和國內外專家學者考證,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就誕生在隨州烈山(厲山鎮),隨州烈山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圣地。隨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編鐘(打擊樂器),被海內外譽為世界奇跡。被稱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荊楚名勝大洪山,風光秀麗,景觀奇特,是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橫跨鄂豫兩省的桐柏山,成為中國南北界河淮河的發源地。隨州專汽博覽中心,已成為隨州市專汽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十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東連荊楚,南接瀟湘,西臨渝黔,北靠神農架,面積2.4萬平方公里,轄恩施、利川兩市和建始、巴東、宣恩、來鳳、咸豐、鶴峰六縣。
恩施州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蒙古族、彝族、納西族、壯族等29個民族;截止2010年11月1日,全州戶籍人口為3975661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4%。
恩施州屬亞熱帶季風性山地濕潤氣候。冬少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落差大,小氣候特征明顯,垂直差異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境內年均氣溫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地處武漢和重慶兩大"火爐"之間,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