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有兩面,市場只有一面,正確的一面。
道指狂瀉千點
黑色星期四,不只適用于A股,也適用于美股。
美國時間周四,美股開盤不到兩小時,道指已狂泄超千點,創今年最大盤中跌幅,標普500指數也一度跌超4%,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指最大跌幅超6%。截至收盤,三大指數全部回吐本周以來的所有漲幅。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收跌1063.09點,跌幅為3.12%,標普500指數收跌3.56%,納指收跌4.99%,和標普500指數一同創下了近兩年來最大單日跌幅。
大型科技股集體殺跌,微軟跌4.36%,谷歌跌4.71%,蘋果跌5.57%,臉書跌6.77%,亞馬遜跌7.56%,奈飛跌7.69%。
熱門中概股普遍下跌,叮咚買菜跌21.62%,愛奇藝跌13.33%,拼多多跌11.18%,嗶哩嗶哩跌10.68%,阿里巴巴跌6.65%,京東跌6%,百度跌5.96%。
全球恐慌指數(VIX)漲幅一度超過20%,市場情緒降至冰點。
美元指數突破104,為2002年12月以來首次,刷新近20年新高。
美股暴跌,全球市場都受到影響。
恒生指數盤中大跌近4%,恒生科技指數重挫逾5%。
本就脆弱的A股也受到了驚嚇,滬指盤中多次失守3000點,收盤跌2.16%勉強守住3000點,深成指跌2.14%,創業板指跌1.90%。
美股為何會突然暴跌?
直接原因是加息和通脹。
當地時間5月4日,美國央行宣布了22年來最大幅度的利率上調,這是美聯儲年內第二次加息,以加大應對物價飛漲的力度。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表示,繼3月份小幅加息后,將基準利率上調50個基點,至0.75%至1%的區間。鑒于美國通脹率處于40年高點,預計之后還會有進一步加息。
按正常邏輯,美聯儲加息,加息的時間點和加息幅度市場早有預期,可以算得上是靴子落地。
沒錯,加息的當天,美國三大股指集體大漲,納斯達克指數漲幅超過3%。
為何只過了一天就突然變臉?
不僅吞噬了前一天的漲幅,還創下近兩年最大單日跌幅。
加息50個基點之后,市場認為在預期之內,當天大漲之后,投資者對未來突然變得迷茫。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加息不一定能美國的高通脹有抑***用,而且副作用極大。
受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的推動,美國3月通脹率達到8.5%,為1981年以來最高的年度通脹率,遠超過了此前2%的目標。
紐約聯儲的一項調查顯示,投資者認為物價上漲還沒有結束。
唯一的辦法就是緊縮。
美聯儲未來繼續加息沒有疑問,但加多少,卻是個未知數,不確定性往往會讓市場更加擔憂。
美聯儲加息即使對通脹也一定效果,但副作用同樣不可小覷。
從1965年到1982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飆升,有時達到兩位數。1979年,美聯儲在主席沃爾克啟動了一個緊縮周期,利率上漲接近20%。
強有力的貨幣政策遏制了通貨膨脹,但也導致企業將勞動力成本轉移到海外。結果,美國工人看到他們的勞動收入相對于生產力停滯了40年。
一旦通脹持續居高不下,因為貨幣緊縮導致經濟下滑,就可能陷入滯脹的困境之中,不可自拔。
當然這只是表面原因。
一直支撐美國走強的主要因素是美國重要上市公司的業績。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讓美國的一些科技公司業績大增。
疫情期間,數百萬美國人從線下消費轉向線上購買,亞馬遜的銷售額在2020年和2021年,連續兩年保持著20%以上的高速增長,要知道,亞馬遜一年的收入有近3000億美元,歷史上從來沒有如此案例。
疫情期間,居家影視娛樂需求激增,奈飛在過去也一度暴漲。
后疫情時代,人們的消費趨于理性,一切都變了。
亞馬遜最新的財報顯示,2022年亞馬遜第一季度的凈銷售額1164.44億美元,僅僅增長了7%,增速大幅放緩,去年同期的數字是44%,這也是亞馬遜自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以來最低的增速。
增速放緩,亞馬遜的業績也出現了7年來首次季度虧損。
第一季度亞馬遜凈虧損為38.4億美元,2021年同期凈利潤為81.2億美元。
亞馬遜的股價距離最高點已跌去了近三分之一。
此前1月,奈飛在年報中承認去年四季度訂閱數增長量不及預期,并預計一季度增速將放緩后,股價已經大跌了20%。4月20日,奈飛的一季報顯示奈飛第一季度訂閱數量凈流失了20萬,遠低于預期的新增250萬訂戶,這使得公司股價暴跌逾35%。
今年迄今為止,奈飛股價已經累計下跌近70%。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國此前累積了太多漲幅,連續十多年的牛市,很大一部分漲幅都是因為美聯儲量化寬松的結果。
量化寬松導致了通脹,唯一的辦法只能是加息,加息可能會刺破美股的泡沫,還會讓美國的經濟增長困難重重。
這幾乎是個無解的難題。
曾安穩度過數次大跌的投資人DavidWright最近表示,他正在為一生中最大的熊市做準備。
現年78歲的Wright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股票和債券未來還會進一步下跌:“我相信我們正處于我有生以來最大的熊市中。這場熊市才剛開局不久,接下來還會一波大跌。”
當然,未來的事,未來的市場誰都無法預測,空頭或許只能看到悲觀因素,市場利好會視而不見。
相對于依然身處云端的美股,A股經過長時間調整,風險相對更小。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處于估值洼地的A股或許是全球資金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