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李鈺(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秘書長、研究員)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江上游是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最為關鍵的區域。2019年4月,***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指出:“要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上中下游協同,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重慶地處長江上游地區和三峽庫區腹地,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黨的十九大以來,重慶深學篤用***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對重慶重要指示精神,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方針,加快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努力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夯實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綠色根基,確保一江碧水向東流
推動長江經濟帶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關鍵要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總書記在重慶調研時指出:“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事關重慶長遠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全局。”重慶地處長江上游,一直注重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充分體現“上游水平”,將生態作為發展的優先項,將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作為事關長遠和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務來抓。深刻把握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大意義,強化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擔起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上游流域系統性出發,加強頂層設計,出臺多項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配套方案,構建長江上游保護帶和三大生態屏障,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完成國土綠化提升行動三年計劃,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深入推進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建設“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在全國首創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促使區縣***切實履行提高森林覆蓋率職責,由被動完成植樹造林任務轉變為主動加強國土綠化工作。深入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全面推行林長制,不斷改善生態環境,確保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堅持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系統觀念,努力建設好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是一個系統工程。***總書記強調:“要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城市,重慶在黨的十九大以來始終堅持系統觀念,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以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為目標,以尊重自然生態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和關聯性為前提,統籌開展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自然生態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宏觀管控和綜合治理,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化傳承協調發展、和諧共進,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示范和貢獻。重慶率先開展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試點,持續開展天然林保護、長江兩岸造林綠化等生態修復,扎實推進“清船”“清網”“清江”“清湖”行動,實施歷史文化和傳統風貌街區保護修繕工程,積極探索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路子,致力于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重慶嚴守生態紅線,著重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村人居環境,夯實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基礎。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和基本農田紅線,重點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在保證耕地數量的基礎上,提升耕地綜合生產力。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牢牢守住水資源的三條紅線。加強林業生態保護工程,牢牢守住林業生態紅線,夯實綠水青山的基礎。按照“一島、兩江、三谷、四山”的總體布局,實施生態系統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兩江”沿線地質災害防治、水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國土綠化提升、土地整治與土壤污染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7大類工程、22項子工程。認真抓好保護促綠色,努力建設好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堅持區域協同,強化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合作互動機制,形成長江上游生態系統聯防聯治新格局
長江上游生態治理涉及多個區域、多個部門,需要系統治理和分類施策。統籌抓好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兩個基本面,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和城市更新行動,注重提升城市和鄉村的人居環境質量,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更加令人向往。充分發揮長江水利委員會、農業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等的作用,統籌解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問題。出臺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方案,建立“誰污染、誰補償,誰保護、誰受益”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激勵約束機制。在法院設立環資庭,實行環境資源案件“三合一”綜合受案模式和跨區域集中管轄;探索建立“長江生態檢察官制度”,以司法手段助推形成了長江上游生態系統聯防聯治新格局。加快建立各級部門的考核機制,明確各區域、各部門的考核細則,強化對各部門的監督管理。針對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強化地方***之間的協商機制。***總書記強調,要“依托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這三大城市群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居于重要戰略地位,而加快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兩中心兩地”戰略目標的內在要求。目前,成渝地區已初步建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合作機制,致力于加強戰略協同、規劃銜接,加強在跨境河流污染聯防聯控、生態空間一體化管控等方面的協商互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統一謀劃、共同實施,推進成渝地區共同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以流域為單元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安全格局,明確流域生態空間布局,生態功能定位和生態保護目標,協同實施川渝地區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實施規劃。圍繞流域系統治理目標,促進成渝地區跨省市、跨區縣及跨部門合作,完善流域治理聯防聯控聯治機制,加強跨省市水體監測網絡建設,協同推進毗鄰地區生態保護基層設施共建共享機制,推動畜禽養殖、入河排污口、環境風險隱患點等協同管理和工業化工污染治理。開展跨界河流聯合巡查,積極探索邊界河流環境污染糾紛案件溯源協查,協助處置跨界河流涉河案件,對邊界應急事件實行聯合執法協調處置。
《光明日報》(2021年05月28日08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