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節,對于在方艙醫院支援的武漢援滬醫療隊的“逆行者”來說,是一個不平常的節日。他們當中大部分醫務人員,從來沒有在上海呆上那么長時間。
夏家安醫生是武漢金銀潭醫院主任,他現在負責新國博方艙部分危重癥患者的救治工作。4月2日接到援滬命令后,4月3日夏家安就首批抵達上海。
“還有兩天就要在上海呆滿一個月了,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是以這種方式在上海呆那么長時間,每一天都過得很有意義。”夏家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5月1日雖然是勞動節,但是這些奮戰在一線的援滬醫務人員已經近一個月沒有休息了。
“同志們都很疲憊,畢竟連續作戰的時間比較長了,但是他們不會抱怨,因為當初所有人都是主動報名來支援上海的。”同樣在新國博方艙支援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副院長、中南醫院援滬醫療隊領隊李志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90多歲的老奶奶喊“媽媽”
夏家安目前擔任新國博W艙四區主任,是武漢金銀潭醫院出征上海的“精兵強將”。兩年前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他就日夜奮戰在抗疫的第一線。
上海疫情持續一個多月來,方艙醫院由最初接收大部分無癥狀患者,到今天開始接收越來越多的重癥及危重癥患者,這也意味著方艙醫務人員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
“雖然經歷過武漢疫情,但上海這次疫情的挑戰和困難并不比武漢小。”夏家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開始每天幾萬例感染,到現在病例數開始顯著下降,我們的工作得到了回報,感到很欣慰。”
夏家安現在每天6點起床,8點多就抵達方艙醫院,對危重癥和疑難重癥患者查房,有時每天要進艙三、四次,每次出艙都渾身濕透;還要參與多學科會診,晚上回到***也要開會討論病例,每天都處于繁忙的工作中。
在夏家安負責的病區內,有20幾個都是ICU(重癥監護)病房的危重癥患者,其中年齡最大的有102歲的老人。“一些老人需要插管,大部分基礎疾病都很多很重,還有一些失能的老人,給救治帶來不小的挑戰。”夏家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他向第一財經記者分享了自己救治的一位90多歲老人的經過。“這個老奶奶估計是從養老院過來的,也沒有人照顧,基礎疾病很多,營養不良,還有褥瘡。她剛收進來的時候,我們聽到她在喊’媽媽’。”夏家安說道,“90多歲的老人,媽媽肯定不在了,這是人們最無助的時候發出的聲音,我們聽了很心酸。”
聽到老人喊“媽媽”,醫務人員的心理都破防了,他們決定要給老人更加細致的照顧。夏家安每天查房時,都會主動跑到這位老人跟前,向她詢問情況,從而建立起老人對醫務人員的信任。
“我們經歷過疫情的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消除患者的恐懼,要安撫他們,盡量平復患者的心情,醫患之間的交流和信任很重要。”夏家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有些老人腦梗,不會說話,但是通過救治,他們的狀態好了,那種看著醫生的感激的眼神,我們也是能夠感受到的。”
上海方艙不同于武漢
在新國博方艙的W1館內,有一面墻上畫著上海地標,還寫上了“抗疫必勝”幾個大字,這是來自武漢醫療隊的年輕醫護創作的。
武漢中南醫院副院長李志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幅畫是隊員們在夜深人靜時接力畫的,一方面是自我減壓,另一方面也是鼓勵隊友和患者。
“我們的隊伍比較年輕,通過這次對上海的支援,很多年輕醫生在身心上都得到了鍛煉和磨礪。”李志強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起初大家覺得方艙可能就是救治輕癥和無癥狀患者的,壓力沒那么大,但后來經過調整強度更大了,隊員們也都做好了迎接更艱巨任務的思想準備。”
盡管援滬醫療隊的醫務人員住在市區指定***,但他們按照嚴格規定,只能在***和方艙之間兩點一線地閉環行動。“我們援滬的醫生是絕對不可以出門散步的,只能是兩點一線活動,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的紀律。”李志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目前李志強帶領的醫療隊所在方艙里有近千張床位,其中包括80張重癥、高齡老人床位,他們都有各種基礎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等,由于病毒感染后的綜合影響,會導致這些患者基礎疾病加重,給救治、護理都提出新的挑戰。
“但這些挑戰難不倒我們,我們醫療隊都是來自當年雷神山、武漢客廳方艙和定點醫院的,團隊中還有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市三醫院、天佑、亞心和武漢市中醫院等醫院的專家,上海人民可以絕對相信武漢醫療隊的救治水平。”李志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李志強表示,雖然上海的方艙不同于武漢,但有了武漢疫情的管理經驗,在這次上海疫情中,對于方艙管理方面的工作也做得比較順利。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近幾天來新國博方艙醫院正在“大進、大出”地周轉,床位也已轉了兩輪。
“正是有這樣一群平凡人不平凡的付出,才能換得家國安康。”一位方艙的出院患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要對這些守護上海的勇敢逆行者表示感謝。”
欄目主編:顧萬全張武文字編輯:李林蔚
來源:作者: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