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小半爸東西兒童教育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伴隨著李叔同的《送別》的悠揚曲調,志愿者們手執一束束發光的柳條,緩緩步入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主場地,送別前來參與盛會的國際友人。
這是冬奧會閉幕式上別出心裁的“折柳寄情”環節。
▲“折柳寄情”(圖源:網絡)
“折柳寄情”的寓意來自古人送別時的“折柳”習俗。
在古代,親朋好友送別的時候,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這是因為“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一壺濁酒盡余歡”,送別除了折柳,自然也少不了喝酒!
唐代詩人王維有一首《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送
別
/
真個是:酒味醇厚,情意綿長。
說到這首詩,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這首詩里的“下馬飲君酒”,到底是誰在喝酒呢?
似乎有點多此一問,肯定是王維下馬喝朋友的酒吧。
我以前也是這么以為的。
但還真的不是!
“下馬飲君酒”的意思是: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
在這里,“飲”是“使動用法”,是“使……飲”的意思。
這就不得不提到文言文里最重要的語法現象——詞類活用。
▲圖源:網絡
詞類活用這個現象,使得文言文像鄭淵潔筆下的魔方大廈一般“善變”。
今天,我就帶大家走進這個魔方大廈一探究竟吧!
文言文里名詞用作動詞非常普遍。
其實,我們對它一點都不陌生。
▲圖源:網絡
《還珠格格》主題曲《當》里有一句歌詞:
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
“策馬”的“策”的本義是“馬鞭”。
在這里“策”名字用作動詞,“策馬”就是用馬鞭抽打馬。
?動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動詞的使動用法,就是主語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實施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實施這個動作。
我們開頭舉的王維的“下馬飲君酒”中的“飲”就是動詞的使動用法。
再舉一個大家熟悉的例子。
我們現在也常常說“既來之,則安之”。
想表達的意思是“既然來了,就安定地待下來”。
這么表達也不能說不對吧,畢竟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
但這不是“既來之,則安之”的本意。
▲孔子圣跡
“既來之,則安之”出自《論語·季氏》。
它的本意是:既然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
可見,這句話里的“來”和“安”都是使動用法,“來之”就是“使之來”,“安之”就是“使之安”。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里,形容詞也有使動用法,也就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圖源:網絡
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
這句中的“綠”也是使動用法,是說“春風又吹綠了江南岸邊景色”。
據說這句詩最早的版本是“春風又到江南岸”,王安石強迫癥發作,改了十幾次,從“到”到“過”“入”“滿”,才最終確定為“綠”。
?名詞的使動用法
名詞的使動用法比較少見,我舉一個例子大家體會一下就好。
▲圖源:網絡
西楚霸王項羽兵敗烏江,烏江亭長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勸項羽火速渡江。
項羽笑了笑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
《史記·項羽本紀》里的原文是: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這里的“王”就是使動用法,是“使我做王”的意思。
意動用法和使動用法的區別就是主觀和客觀地區別。
使動用法是客觀上使人或事物怎樣,而意動用法是主觀上認為人或事物怎樣。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所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就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形容詞所代表的性質或狀態。
▲圖源:網絡
例如《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這里的兩個“小”都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不是說孔子使魯國和天下變小了,而是說孔子登上東山覺得魯國小了(以魯為?。?/p>
不是說孔子使天下變小了,而是說孔子登上泰山覺得天下小了(以天下為小)。
?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圖源:網絡
例如《禮運·大同篇》說: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所以人們不僅僅只敬奉自己的親人,也不僅僅只慈愛自己的子女。
這里“親”和“子”都是意動用法,表示“認為......是親人”、“認為......是子女”。
如果說形容詞是用來修飾名詞的,那么狀語就是用來修飾動詞的。
名詞用作狀語,有以下三種情況:
?表示比喻
▲圖源:網絡
賈誼的《過秦論》里寫陳勝吳廣起義后天下人的反應:
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
天下豪杰像云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人都背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
這句話里“云集”里的“云”,“響應”里的響,“景從”里的“景”,都是名詞作狀語表示比喻,修飾后面的動詞(景,“影”的古字,關于“古今字”詳見)。
“云集”、“響應”,我們現在仍然在使用。
還有“蠶食”、“作鳥獸散”也是這種用法。
?表示對待人的態度
這是把動詞賓語所代表的人,當作用作狀語的那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來對待。
▲電影《鴻門宴傳奇》劇照
例如,《鴻門宴》里項羽第二天就要對劉邦下手,項伯晚上跑來拉自己的恩人張良跑路,張良不愿意拋棄劉邦,跑去告訴了他,把劉邦當場嚇得面無人色。
虧得劉邦反應快,覺得還是得從項伯下手,對張良說:
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你幫我把項伯叫進來,我要把項伯當哥哥看待。
這句里的“兄”就是名詞作狀語表示對人的態度。
?表示處所或工具
▲完璧歸趙(圖源:網絡)
比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里寫到藺相如完璧歸趙,又在澠池之會上立功,回國后被趙王拜為上卿,大將廉頗心中不服,決定羞辱藺相如。
為了維護安定團結的大局,藺相如主動避開廉頗,下面的人懷疑藺相如怕廉頗。
于是藺相如就說了下面這句話: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以秦王那樣的威勢,我藺相如卻敢在秦國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藺相如雖然才能低下,難道偏偏害怕廉將軍嗎?
這句話里的“廷”就是名詞用作狀語表示后面的動作發生的處所。
動詞用作狀語的情況頗為罕見,我還是舉個例子,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了。
▲圖源:網絡
賈誼《過秦論》里有:爭割地而賂秦。
是說山東六國爭先恐后割地賄賂秦國。
這句話里的“爭”就是動詞用作狀語修飾后面的動詞“割”。
EASTWEST
“詞類活用”的內容是不是還蠻多的?有沒有被這個魔方大廈搞暈?
▲圖源:網絡
不要緊,為了幫助你們記憶,珍妮老師特意畫了思維導圖,是不是一目了然?
咱們這個文言文系列,有一些篇目對孩子來說確實有一定難度,但還是可以看一看的。
就算不能完全搞明白,有個大概的印象也是好的,相當于種下一顆種子,早晚有發芽的一天。
家長們自己看看,也能對很多知識點做到心里有數,可以更好的輔導孩子。
不過有沒有用最終還是需要你們評判,為了讓我們的文章對大家更有幫助,我想問問大家:
你對這篇的內容有什么感想?覺得有用嗎?是不是難了點?有什么建議?
參考資料:
《古代漢語》王力
《怎樣學好古漢語》郭錫良
《文字學概要》裘錫圭
封面圖片:搜索于網絡,僅學習交流使用,侵刪。
文章圖片:采集于網絡,版權歸圖片作者所有,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