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湖小舞
傳聞多日的靴子終于落地了!
據央廣網記者求證,網絡上流傳的“中國人民大學退出國際大學排名”一事,“從多個權威信源和知情人處得到證實”,人大“校方領導層已形成共識并作出決定”,并且認為“該決定符合我國教育發展方向,也將成為趨勢”。
不只是人大,南京大學、蘭州大學也已陸續退出“國際大學排名”,其中,南大還明確“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均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重要建設目標”。
就像央廣網在報道中引述知情人的說法,“中國的知識體系已發展了數千年,是世界上最悠久、最豐富、最深厚的知識體系,創新性發展中華文化傳統,創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維護中國教育***和文化***”。
當退出國際大學排名被上升到“維護中國教育***和文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顯然不會只有這幾家大學,而是越來越多的高校會效仿,恐怕這份退出國際排名的大學名單會越來越長,即便出現了清華、北大這樣的學府,大家也不必過于驚訝。
以后沒有了國際大學排名榜單作為參照,又極少有高校能夠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的狀況下,國內大學如何彰顯自己的先進性和江湖地位,暫且想象想不到,但在此前的很多年里,無論是各大高校還是媒體,確實非常熱衷于報道各個版本的國際大學排名,很多高校甚至都會以喜報的形式大肆傳播,那份得意的神態,堪比范進中舉。
長期以來,“國際影響力”和“辦學國際化”紛紛成為國內高校的發展戰略,并且在畸形追求國際化的過程中盲從激進,鬧出了不少笑話和風波。
遠地不說,一度沸沸揚揚的山東大學學伴事件,就成為國內高校追求國際化的“冰山一角”,有人甚至按圖索驥找出了根源,這就是山東所追求的“教育國際化”戰略——用優厚的資金、生活條件和人際因素吸引更多的外國留學生,甚至還有優厚的就業政策。
當然,追求“教育國際化”的不只是山大,據說,這項指標在高校評價體系中占比很大,達到了沒有高校敢忽視、輕視的地步。而在繁多又缺乏操作性的國際化指標中,校友的國際化程度,用直白的人話說就是外國留學生人數的占比無疑成為最直接、最顯現的體現。
這也是包括山大在內的很多國內高校,從生活、學習到獎學金,乃至學伴,多方面努力以期吸引到更多國際留學生的根本動力,這些來華留學生不僅入學門檻低到幾乎為零,而且能夠享受豐厚的獎學金,高規格的宿舍,單獨的浴池,甚至連用電量都超出本國學生數倍,以及各種超國民待遇,說是到異國他鄉求學,條件和待遇跟度假也沒啥區別。
以至于坊間傳言,運作外國人來華留學,或者有病的外國人以留學的名義來華享受超國民的醫保福利,都成為一項產業。
即便是放眼全世界,留學生方方面面享受的福利均遠超本國學生,留學不僅不花錢還能賺錢的事,都可能絕無僅有,如今各大高校紛紛退出世界大學排名,不再將國際化視為辦學追求,恐怕受到影響最大的群體就是那些第三世界的海外留學生,好日子到頭了。
確認退出世界大學排名的人大,此前發布公告,清退了4名外國留學生,這樣的狀況在以往實屬罕見。
過往熱衷于追求國際化的,顯然不只是各大高校,就以我們的國家通訊社新華社而言,在“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訊社”大旗下,就連招聘攝影記者都是只看英語成績,用他們的話來說,攝影技術可以后期培訓,而英語后期提升困難。
不過,包括人大、南大、蘭州大學等在內的一眾高校,這波退出國際大學排名的掉頭也確實太過緊急,不知道他們嗅到了什么風向,還是未雨綢繆,春江水暖鴨先知。
去年10月,在山東大學120周年校慶時,還將“***和國際化”視為自己的辦學基因,“正積極推動國際化戰略,致力于匯聚全球一流學者,培養國際一流人才”,“迎接全球挑戰”,短短數月,國內兄弟院校就上演了一出逆國際化大戲,風向著實飄忽不定。
率先出現在高校領域的逆國際化趨勢,到底釋放了什么信號,值得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