薺菜又名護生菜、菱角菜,或稱地菜,是華東地區的地方特色蔬菜,屬食藥同源植物,營養豐富,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產品市場競爭力強,深受江蘇、上海等地城鄉居民喜愛,為湯圓、餛飩、包子的主要餡料。
野生薺菜有3種:
(1)闊葉型薺菜
形狀如小波菜,葉片塌地生長,植株開展度為18~20厘米,葉片基部有深裂缺刻,葉面平滑,葉色較綠,鮮菜產量較高。
(2)麻葉(花葉)型薺菜
葉片塌地生長,植株開展度為15~18厘米,葉片羽狀全裂,缺刻深,細碎如飛廉葉型,綠色,食用風味較好。
(3)紫紅葉薺菜
葉片塌地生長,植株開展度15~18厘米,葉片形狀介于上述兩薺菜類型之間,不論肥水條件好壞,生長在陰坡或陽坡、高地或凹地,葉片葉柄均呈紫紅色,葉片上稍有絨毛,適應性強,味佳。
(秋播薺菜三種多收高效栽培技術)
薺菜是野生蔬菜的一種,近年開始人工栽培,但產量較低,效益不高。為了提高薺菜的栽培產量,經反復試驗研究,及通過江蘇海門、東臺的示范實踐,利用秋、冬季氣溫較低這一特定條件,發明了秋播薺菜三種多收高效栽培技術,每畝產量從1000千克左右提高到2500千克,產值5000元以上,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茬口布局從傳統種植方式看,華東地區薺菜一般是秋季播種、越冬生長、春季收獲,而秋季氣溫相對較高,適宜薺菜生長;因此,栽培上可以適當增加播種量,爭取較高密度,待薺菜生長到一定時期,采用密處多收、采大留小的***,在年前先行收獲1~2次。同樣,春季氣溫漸高,根據薺菜長勢,也可多收1~2次。
具體操作如下:9月底第1次播種,11月上旬按密處多收,稀處少收,采大留小的原則進行第1次采收;收獲后立即進行第2次播種,12月下旬按同樣的原則進行第2次采收;收獲后立即進行第3次播種,翌年3月初,進行第3次采收,之后視當地氣溫及田間薺菜長勢,可再采收1~2次,3月底—4月初采收結束。
如此進行茬口安排,能充分發揮薺菜個體的生長潛力,實現整體增產的目標(表1)。
栽培技術1品種選擇
選用大葉、生育期較長的薺菜品種,如花葉薺菜。
2整地
薺菜的種子非常細小,播種時對土壤的要求非常嚴格,要選擇雜草較少的地塊,畦面要整得細、平、軟。土中坷垃盡量打碎犁細,以防種子漏入土塊縫隙深處,不易出苗。
做成畦面寬2m的深溝高畦,以利排灌。選擇地勢高燥、排灌方便、雜草極少、土層深厚、結構疏松的壤土或沙壤土栽培薺菜。
整地前每畝施入2000~3000千克充分腐熟的細碎農家肥,深翻細耙2~3遍;整平后開挖寬15~20厘米、高10~15厘米的排水溝,做成南北走向、壟寬1.0~1.2米的小高畦。
3播種
9月底—10月初第1次播種,每畝用種量為1.0千克;先用沙土5.0千克與種子混勻,隨后撒播,播種后輕壓1遍土壤。
10月下旬采收一批薺菜后進行第2次播種,每畝用種量為0.5千克,仍用沙土5.0千克與種子拌勻后撒播。
11月上中旬再采收一批薺菜后進行第3次播種,每667平方米用種量0.5千克,用沙土5.0千克與種子拌勻,之后撒播。每畝春播需用種子0.75~1.00千克,夏播需用種子2.0~2.5千克,秋播用種1.0~1.5千克。
薺菜種子有休眠期,當年的新種子不宜直接利用,因未經春化,尚處休眠期,播后不易出苗。薺菜通常撒播,而且力爭撒播均勻,播種時可摻混1~3倍細土。播種后用腳輕輕踩踏一遍,使種子與泥土緊密接觸,以利種子吸水,提早出苗。
早秋播的薺菜如果采用當年采收的新籽,要設法打破種子休眠,通常采取低溫處理,用泥土層積法或在2~7℃的低溫冰箱中催芽,經7~9天,種子開始萌動,即可播種。
在夏季播種,可在播前1~2天澆濕畦面,為防止高溫干旱造成出苗困難,播后用遮陽網覆蓋,可以降低土溫,保持土壤濕度,防止雷雨沖刷侵蝕。
4水肥管理
薺菜根系較淺,生育期需保持充足水分,播后務必保證土壤墑情,需經常澆水以保持床面濕潤。澆水時宜勤澆、輕澆,忌大水漫灌。多雨季節注意及時排澇防淹。薺菜越冬前要控制澆水,防止徒長,以保安全越冬。
第1次追肥在出苗后幼苗2片真葉時進行,每畝施0.3%尿素液1000kg;每次采收播種后,每畝施用腐熟人畜糞肥1500~2000千克;出苗后除草1~2次。
5適時采收
11月上旬進行第1次采收,密處多收,稀處少收,采大留小;12月下旬進行第2次采收,密處多收,稀處少收,采大留小;翌年2月后分期收獲2~3次,***同前,直至3月下旬結束。
來源:“蔬菜十”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