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歷史,我們會發現古代女子的各種頭飾是千姿百態,品種豐富,樣式繁復,可以說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古人長袍戴佩,纖手鐲環,那么作為地位如此顯眼的頭發,其上面的裝飾自然必不可少。于是發簪、發釵以及步搖等代表性發飾就逐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里。不論貧賤還是富貴這些“頭頂大事”是少不了的,就像是現在美女出門一定會配上不同的包包一樣,地攤兒貨兒也好,名牌品也罷,總歸是要拿上一樣。
說起來古人頭上的飾品是很多的,笄、簪、釵、步搖、鈿、扁方、分心、挑心等可謂不勝枚舉。但是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這次就帶大家去細細區分鑒賞一下。
簪(銀鎏金簪子·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
上古時,發簪又稱笄(jī)。在男子盛行帶冠時,簪用來固定冠的作用,避免滑墜。單股為簪,材質一般為木、玉、銅、竹、金等,有固定頭發或頂戴的發飾及裝飾作用。
唐朝詩人常理有詩云“粟鈿金夾膝,花錯玉搔頭。”玉搔頭其實就是玉簪。
(銀鎏金簪子·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
到了唐代,發簪開始與精美產生了關系,首當其沖的便是翠羽簪。當湖藍色的羽毛遇到金銀寶石,色彩艷麗至極,配之光彩奪目。
(銀鎏金簪子·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
明清開始,翠玉簪愈加受到女人們的喜愛,而且增加了很多蝴蝶、蜻蜓等造型的草蟲簪,戴在頭上似欲展翅,玲瓏非常。
釵(宋·金釵)
雙股為釵,起裝飾作用品。它可以綰住頭發,可以把帽子別在頭發上。它也是寄情的物品之一。古時候,戀人或夫妻分別時,把頭上的發釵一分為二,雙方各持一半,等到見面時,合二為一。白居易《長恨歌》中就有“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的詩句。
(宋·金釵)
釵首裝飾不同,稱呼也有不同。如在釵首雕鑿蟠龍之形,即為“蟠龍釵”;在釵首裝飾鸞鳥,即為“鸞釵”,為歷代婦女所崇尚。釵的材質差異也很大,古代皇宮貴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發飾,而一般小戶人家只能戴荊枝***的釵,由此“拙荊”便成為古代男子對外人稱自己妻子的謙詞了。
步搖(花樹狀金步搖·遼寧省博物館)
步搖是由簪和釵發展而來。“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曳”這句話說的就是步搖名稱的來源。
因為插著這種首飾,走起路來,隨著步履的顫動,釵上的珠玉會自然地搖曳,所以稱之為步搖。”
(翡翠步搖·清代·沈陽故宮博物院)
步搖在古代不單是一種發飾,更是讓女子規行矩步的一種道具。步搖多以金銀玉石質地為主,其形制材質都是等級和身份的象征,直到漢代才傳入民間為百姓所見。后來在貴族婦女中,還實行過一陣加于皇冠之上的步搖冠,更具華貴之美。
扁方(金鏨蝴蝶雙喜扁方)
扁方是清中期滿清貴族婦女的發飾,類似古代漢族婦女插于頭上的扁簪。扁方的形狀為扁平一字形,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制品。清宮的翡翠扁方有的碧綠如水,有的則在翡翠上鑲嵌金銀、碧空壽字、團花、蝙蝠等吉祥圖案。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能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
一根發釵,不曾知曉它是否曾纏繞過怎樣的情絲脈脈。
一根發簪,不曾知曉它曾纏繞了多少的青絲綰綰。
一根步搖,不曾知曉它是一種禁錮還是一次嘉獎。
歷史給我們的不僅是素材,還有歲月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