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公元1875年,正月二十日。
寒風呼嘯,白雪皚皚。
紫禁城太和殿,四歲的愛新覺羅·載湉被慈禧太后按著身子,跪在龍馭上賓的同治皇帝靈前重重的扣了三個響頭。
磕頭是必須的,因為載湉馬上就要繼承大清王朝的帝位,成為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
要繼承帝位,自然要在先皇靈前磕兩個頭,表示尊敬。
但載湉年僅四歲,別說磕頭,上炕都費勁,所以這些三跪九叩的大禮只能讓同治皇帝的母親,也就是慈禧太后來“協助”他完成。
而清朝官方的史料在記述這段歷史時則極為諷刺,史書記載,四歲的載湉跪在同治皇帝的靈前捶胸頓足,嚎哭不能自已。
看來史書不能盡信,盡信書不如無書。
載湉當了皇帝,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光緒皇帝。
對于一個四歲的皇帝來說,當皇帝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歷朝歷代,皇帝年幼,主少國疑,勢必要有顧命大臣輔佐。
但前朝的同治皇帝駕崩得實在倉促,一言半語也沒留下,更沒指定過什么顧命大臣,所以在皇帝尚未成年之前,負責代理朝政的工作就落到了同治皇帝的母親,慈禧太后的身上。
對慈禧太后來說,光緒皇帝的身份也很特殊。
由于同治皇帝絕戶,沒有留下子嗣,新皇帝只能從清朝的皇室子弟里選拔。
眾所周知,清朝的皇家子弟,從道光皇帝之后,質量就開始下跌。
皇親貴胄,驕奢淫逸,吃喝嫖賭,不少皇室的年輕人還染上了抽大煙的毛病。
所以慈禧太后和大臣們選來選去,一直沒找到合適的。
但大清幅員遼闊,沃土千萬里,政事繁忙,沒有皇帝,一天都玩不轉。
出于無奈之下,大家找到了了年僅四歲的光緒。
四歲,很小,人生宛如一張白紙。
沒有頑劣不堪的性情,沒有劣跡斑斑的過往,除了歲數小一點,當皇帝問題不大。
光緒的父親是道光皇帝的兒子,而道光皇帝是同治皇帝的爺爺。
那么按照家譜順序這么一排,光緒皇帝就并非同治皇帝的晚輩,而是平輩。
既然是平輩,那么慈禧太后就沒有把光緒當孫子看待,而是把他過繼給了自己,當自己的兒子養著。
當然,說是給自己當兒子養,但每天忙于爭權奪利,順帶處理政事的慈禧太后可沒有時間來照顧光緒。
可四歲的孩子又是一個不能離人的階段,那么小光緒要由誰來養呢?
慈禧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親信太監,李蓮英。
(李蓮英)
太監就是專門伺候皇帝的,把光緒交給太監,問題應該不大。
但首領太監李蓮英表示很為難,自己是太監,沒孩子,所以從來沒有照顧孩子的經驗,成年的皇帝咱能伺候,未成年的皇帝咱實在是伺候不了。
慈禧太后臉一橫,表示你能干就干,不能干太監這活兒你也別干了。
李蓮英當然不想丟飯碗,所以只能硬著頭皮把這活兒接下來。
但李蓮英畢竟是首領太監,是太監群體里的領導者,伺候皇帝的活兒自己當然不用親力親為,所以他找了一群普通太監,約么一百多人,分批次,輪崗制的照顧光緒皇帝。
太監,這個中國封建王朝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對皇帝的感情是復雜的。
一方面,封建制度的殘忍使他們變成了不健全的人,另一方面,厚厚的宮墻,天家的權威又給了他們一塊喘息之地。
這幫太監們會如何對待皇帝呢?
答案是四個字:應付了事。
(清朝皇子們讀書居住的地方)
對他們來說,照顧皇帝就是讓皇帝活著,只要皇帝不死,自己就不會被責罰。
翻看史料,我們可以在光緒皇帝的幼年生活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我們知道,清朝皇帝吃飯,規模是很大的,每次都要擺上個三四桌子菜,共計四百多道。
皇帝坐在上首,太監負責一個接一個地給皇帝夾菜。
皇帝不喜歡吃呢,就換下一道菜,皇帝喜歡吃呢,可以多吃點,但是也不能吃太多,都吃完更是不被允許的。
太監們不能讓皇帝總是多吃一道菜,因為圣心不容揣摩,皇帝愛吃什么。是機密,絕對不能泄露出去。
至于為什么不能泄露出去,作者也沒想明白。
但我們大致可以推測得出來,皇帝嘛,在古代是至高無上的象征,在某種意義上,他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如果這個神愛吃水晶鵪鶉這道菜被泄露了出去,倒也無可厚非,因為畢竟水晶鵪鶉是道硬菜,一般人是吃不起的。
但這個神如果愛吃臭豆腐被老百姓知道了,難免貽笑大方,讓人覺得皇帝也不過如此。
所以皇帝在民眾面前,要時常保持神秘性,不能透漏太多的喜好。
(人們印象中的滿漢全席)
到了光緒皇帝用膳時,太監們照例把皇帝放在上首的椅子上。
皇帝的椅子,諸位可以想象到,那應該是又高又大,小光緒坐在上邊兒,不能亂動,一亂動就容易掉下去。
太監們圖省事,把以前那套一道一道給皇帝夾菜的流程就給取消了,所以光緒皇帝只能吃面前的四五道菜。
比如這四五菜,分別是雞鴨魚肉,那么皇帝每天三頓,頓頓都是雞鴨魚肉。
這還算是好的,倘若這四五道菜是炸饅頭,炸豆干,炸油條,那么皇帝也只能天天啃面。
不是他不想吃別的,而是礙于他幼小的身形,他只能吃到眼前的這幾道菜。
長此以往,御膳房的廚子們也學乖了,既然皇帝每天只吃固定那幾道菜,那咱們每天只做那幾道不就得了,剩下的菜,咱們撤了上,上了撤,反正皇帝也不吃,無所謂,
菜肴可以重復利用,那么用以做菜的錢款,自然就讓廚子和太監們合謀貪污了。
所以光緒皇帝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看起來錦衣玉食,頓頓好幾百道菜,但大部分菜肴都是壞菜,餿菜。
就算哪天太監們大發善心給皇帝夾了,皇帝也吃不下去。
光緒帝本來身體就不好,長期吃那幾道菜,身體更加虛弱,太監們為了防止他受風著涼,即使是在酷暑難耐的夏季,也給皇帝套著一身棉襖。
數九炎天,這把光緒皇帝給熱的呀,就想把衣服給脫下來,太監們一看皇帝要脫棉襖,七手八腳地就給皇帝按住了,差點沒把光緒皇帝熱暈過去。
以上內容,聽著很邪乎,讓人感覺不像真的,畢竟是皇帝,是天子,在人們的固有觀念里,當皇帝是天之驕子,萬乘之尊,沒有人敢冒犯,皇帝就算打個噴嚏,地球都要跟著抖上三抖。
但實際上,這些關于光緒皇帝的記敘可信度非常之高,因為這些故事都出自一個叫翁同龢寫的一本書里。(《翁同龢日記》)。
(翁同龢)
翁同龢是光緒皇帝的老師,專門負責日夜不停,寸步不離的教育小皇帝,所以他的記敘,多半不會扯謊。
光緒皇帝就這樣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
與其說是當皇帝,不如說在紫禁城里做囚徒。
當然了,現在皇帝長大了,已經不需要太監們照顧了,太監們也沒法兒再欺負皇帝了。
光緒即將要開始他的新生活,那就是親政。
四歲入宮,母親慈禧太后代為理政是很正常的,因為你不能指望一個四歲的孩子爬上金鑾殿來處理國家大事。
但如今皇帝已經十六歲,完全有能力也有資格自己獨立來處理這個國家的運轉,身為母親的慈禧,總不能再掐著權力不放手了吧?
根據以前她控制同治皇帝的經驗來說,擅權不放很有可能再次發生在慈禧太后的身上。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像慈禧太后一樣對權力過分迷戀的女人,如漢朝呂雉、唐朝武曌、宋朝劉娥等等,但慈禧太后和她們的不同之處在于,前朝的幾代女性政治家都很有能力,但慈禧卻是個除了擅用陰謀詭計之外對國家幾乎百害而無一利的人物。
不過當光緒皇帝提出要親政的時候,慈禧的態度出奇的痛快,她很快發布懿旨,昭告滿朝文武,皇帝長大了,皇帝要自己當家了,以后大清朝的事情就都不歸我管了。
事情格外順利。
(光緒讀書像)
少年天子初長成,要叫人間換新顏。
詩不押韻,但卻很貼合皇帝當時的心情。
但很快,光緒皇帝就發現了一個問題。
大臣們上折子,都往慈禧的宮里送。
大臣們稟報國事,也都往慈禧的寢宮里跑。
表面上,這幫大臣們在朝堂上對自己俯首帖耳,山呼萬歲,但實際上,在帝國的事務處理中,大臣們都很有默契地繞開了自己,轉而接著拿慈禧當做這個帝國的第一話事人。
不僅如此,慈禧表面上說自己以后再也不管皇帝,也不參與國事,但實際上,這位老謀深算的太后卻把她的控制安排到了皇帝生活的方方面面。
(慈禧太后)
皇帝喜歡珍妃,慈禧不喜歡,不喜歡也就算了,還把珍妃弄死了。弄死也就算了,她還把自己的侄女強行安排給光緒皇帝做皇后。
皇帝想要在朝廷中選拔人才,組建自己的人事班底,慈禧就把大臣全都換成自己人,上到朝廷大員,軍機大臣,下到丫鬟太監,使喚婆子,全都是慈禧的親信。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鄰國日本侵略中原,光緒作為年輕人,當然忍不了外敵入侵,堂堂華夏卑躬屈膝,顏面何存?于是要求主戰。
皇帝在曾在不同場合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情懷,簡而概之可以用一句詩來形容:
寧可戰死失社稷,卻不拱手讓江山。
但皇帝的豪情壯志比不過慈禧太后妥協求和的心,慈禧太后表示,主戰是不能主戰的,還是老規矩,簽條約就完事兒了。
于是,中日雙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簽訂《馬關條約》)
割地賠款加道歉,這是清廷的老傳統了。
我無意去批評清廷的所作所為,因為時代使然,換做別的朝代,結果估計一樣大同小異。
歷史是站在當下,回首過去,汲取經驗,警醒自己,絕不是簡單地發泄個人情感。
光緒眼見自己單排總是掉分,于是找來了一批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年輕人,發動“戊戌變法”,希望可以通過改革變法,自強圖變,徹底扭轉清王朝一路向下的頹勢。
慈禧表示:誰敢變法我弄死誰。
光緒皇帝支持的變法派很快被慈禧太后用雷霆手段屠戮殆盡,連光緒皇帝本人,也被慈禧請出了紫禁城,囚禁在了***的瀛臺。
既然不愿意老老實實地做個傀儡皇帝,那咱家就給你關禁閉。
當然,畢竟光緒是皇帝,一直關著也不像話,所以沒多久又給放出來了。
重回紫禁城的光緒皇帝仍舊參加早朝,但當他坐在龍椅之上時,眼里已經失去了神采。
他已經徹底絕望了。
這位皇帝兒時在冰冷的深宮中受盡了孤單寂寞和太監們的虐待。
長大之后,又一直屈服在慈禧太后的***之下。
他想用自己的一腔熱血來拯救這個岌岌可危的帝國,但美好的愿景總是被慈禧太后破壞。
他屢屢被監視,被否決,被控制,被架空,甚至就連自己的個人生活,皇帝也不能作主。
他要和一個自己根本不愛的女人共度余生,自己最愛的妃子卻早被慈禧太后給弄死了。
但光緒皇帝是失敗者嗎?
并不是。
(光緒皇帝)
他不僅不是失敗者,還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帝王之一。
至于他怎么優秀,我希望可以通過一段對話來告訴大家。
在發動戊戌變法時,大學士孫家鼐曾對光緒皇帝說了這么一句話:
“若開議院,民有權而君無權。”
戊戌變法其中的一條內容是要在清朝成立一個叫眾議院的新部門。
眾議,就是以后有關國家的政策決策,法令教條,都要由大家群策群力,一起參與,一起決定,而不是由皇帝自己獨斷專行。
如果開了眾議院,那么有權力的人,是百姓,是普通人,而沒有權力的,就變成了皇帝。
光緒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但他面色如常,眼神堅定,說了這么一句話:
“吾欲救中國耳,若能救國,則朕雖無權何礙?”
這句話翻譯過來也很簡單,意思就是:
我想要拯救中國,如果變法革新可以拯救中國,我就算沒有權力,也心甘情愿。
這句話簡簡單單,但卻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在光緒皇帝之前,中國所有400多位皇帝里,沒有一位皇帝說過這樣的話。
這是一個皇帝最真實的的獨白,我當皇帝不是為了享樂,不是為了權力,而是為了國家可以繁榮昌盛,百姓可以安居樂業,我想要的,不是權力巔峰的九五之尊,而是盛世寰宇,天下太平。
只可惜,時代沒有給光緒皇帝這個機會。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成了光緒皇帝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