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倫敦佳士得藝術品拍賣會上,抽象派大師畢加索為其3位“情人”所畫的3幅作品,以約合人民幣4.37億元的天價賣出。些微了解藝術史的人都知道,情人是畢加索作品中一個非常著名的題材,他的“玫瑰紅時期”更是與女人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沒有藝術家不需要靈感繆斯,女人、愛情和與之相生的性,是這世界上許多偉大藝術家的靈感之源。時至今日,或許只能讓拍賣會用天價的金額祭奠著這位藝術家與他的情人之間的愛情……
“約合人民幣4.37億元天價賣出的是畢加索為‘情人們’所畫的3幅作品,愛與性、情與色是藝術家永恒的靈感之源。”
畢加索為情人所作的畫作打敗了原本估價最高的拍品——印象派畫家莫奈的《睡蓮》
在近日的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原本估價最高的拍品印象派畫家莫奈的《Ninfeas》(《睡蓮》,估價2400萬英鎊)未能達到拍賣底價。
而西班牙抽象派大師畢加索為3位不同的情人所作的油畫,紛紛以高價拍出,獲得總價42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4.37億元。
這場倫敦佳士得印象派與現代藝術晚間拍賣會上,拍出全場最好成績近1800萬英鎊的作品,是畢加索創作于1939年的肖像畫《Femmeassise,robebleue》(《穿藍袍的***女子》)。
拍出1800萬英鎊天價的《穿藍袍的***女子》畫中的主角是畢加索最重要的情人——朵拉·瑪爾
穿藍袍的***女子
《穿藍袍的***女子》自1967年在瑞士展出之后,這幅神秘的作品就不曾在公共場合出現,它原先的估價僅僅是在400萬~800萬英鎊之間。最后的成交價讓著名畫行都瞠目結舌。
這是一幅非常典型的立體主義的代表作,畫作把從不同角度(正面、側面)看到的人物面部,同時在一個平面里來呈現,這在當時是非常新穎的創作方式。雖然表面上來看,模特已經被畫得“面目全非”,但其實模特非常典型的面部特征,比如黑色的眼睛和鼻子的線條,并沒有因此而消失。
朵拉·瑪爾與畢加索的愛情可以算得上是20世紀藝術史上最激烈、復雜的愛情故事之一。
朵拉·瑪爾是南斯拉夫女攝影師、畫家,她與畢加索相識于1935年的秋天,在之后長達8年相戀的時間里,瑪爾成為畢加索最負盛名的肖像畫主角。
畢加索在二戰時期對瑪爾的描繪,是他最知名的創作成就之一,并象征了那個時代的集體精神特質與內涵。
畢加索和他的天價情人們
朵拉·瑪爾是為數不多的可以與畢加索分享思想的愛人,但是其強烈的自我意識與高傲懾人的性格,卻也導致兩人原本熾熱的愛情,變為矛盾,甚至上升為仇恨。畢加索后期所畫的朵拉·瑪爾的肖像幾乎都是極端扭曲和畸形的,充滿詭異的色彩。
安睡少女
《安睡少女》以1348萬英鎊成為第二高價。該畫作畫的是畢加索17歲的情人瑪麗·泰雷茲·沃特
《JeuneFilleEndormie》(《安睡少女》)中的主角瑪麗·泰雷茲·沃特,是畢加索45歲時結識的情人。
這幅表現主義作品完成于1935年,使用了諸多大膽奔放的色彩,畫面上是睡容甜美的妙齡少女——與畢加索相遇時,瑪麗只有17歲。
畢加索為她創作過多幅肖像畫,人們對這些畫作的濃厚興趣一再超過藝術界的期望——1927年當他邂逅極年輕的瑪麗時,畢加索并沒有與妻子離婚,而且正在與朵拉·瑪爾同居。然而,瑪麗仍然成了他的模特兒,且為他誕下女兒馬姬。
時光荏苒,當主人公已逝,《安睡少女》最后由一位匿名買家以1348萬英鎊拍下——她酣然入睡的姿態,成為價值上億的美好回憶。
弗朗索瓦絲半身像
《弗朗索瓦絲半身像》以1070萬英鎊落槌成交位居第三。弗朗索瓦絲為畢加索生了一雙兒女,其中包括蒂芙尼的著名珠寶設計師帕洛瑪·畢加索。
弗朗索瓦絲他們相識于1943年,當時弗朗索瓦絲是個21歲的畫家,年輕而有抱負,而畢加索已經62歲。
弗朗索瓦絲曾經說:“當一對男女同為畫家時,作品上體現的一切都帶有感***彩。”
《弗朗索瓦絲半身像》正是如此。這幅畫作上畢加索用一種柔和的線條和抽象的暈影表現兩人的親密關系。
然而,弗朗索瓦絲卻是畢加索一生中唯一將他拋棄的女人。1953年她帶著一雙子女離開了畢加索。后來她同一位藝術評論家合作寫了《我與畢加索的生活》。
這本書既大膽又詳細,甚至包括了同畫家的性歷險。此書于1964年出版,引起軒然***。
《讀書》(LaLecture)繪于1932年,展示了畢加索的金***人瓦爾特(Marie-ThereseWalter)胸口半露地搭著披肩、膝上擱著一本書,坐在椅子上頭倚著紅色椅背打瞌睡的模樣。這幅畫極具曲線美和色調豐富,而它的背后還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1927年1月,45歲的畢加索在巴黎一個地鐵站外邂逅了17歲的瓦爾特。盡管畢加索當時已與俄羅斯芭蕾舞演員奧爾加(OlgaKhokhlova)結婚近10年,且育有一名5歲的兒子,但他還是挽住了瓦爾特的手臂,說:“我是畢加索!你和我一起會做出很棒的事來。”
從此,瓦爾特就成了這位大畫家的秘密情人。1932年,畢加索在巴黎展出《讀書》,贏得廣泛好評,此畫并由一名美國收藏家買下。但奧爾加也從畫中人半裸的姿態中揭破丈夫背著她鬼混的事情。不久,她帶著兒子離開畢加索,但直到她于1955年去世,她和畢加索也沒有正式離婚。
而瓦爾特和畢加索的戀情也不能一帆風順。1935年,瓦爾特為畢加索生了一個女兒,雖然兩人繼續保持來往,但畢加索又開始移情別戀。畢加索于1973年逝世,她也于四年
《讀書》一畫在2011年2月8日于英國倫敦再次成交,以九百萬英鎊為底價,六分鐘內有至少7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買家投標,最后由俄羅斯客戶通過***買下,成交價為兩千五百二十萬鎊。
在畢加索的眾多妻子和情人中,一個病死、兩個自殺、一個精神失常、一個與他再不見面……每段愛情、每個女人都曾使他的畫風改變。
今天,在全世界拍賣價最高的10幅藝術畫作中,畢加索的作品就占4幅。畢加索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他的一生輝煌之極,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藝術家。除了非凡的藝術才能,畢加索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的情感經歷。這并非僅僅源于“八卦”的心態,而是因為這些經歷與畢加索的藝術創作有著莫大的關系。
在畢加索的眾多妻子和情人中,一個病死、兩個自殺、一個精神失常、一個與他再不見面……而每段愛情的分崩離析都使得他的畫風有了新的改變。
對于畢加索來說,給女人畫像就是一種誘惑她的方式。
藝術評論家讓·萊瑪里在《正常與偏常》一書中說:“畢加索一生都受性的誘惑,他在作品與生活中都全身心地享受性的樂趣。”
畢加索的情人弗朗索瓦絲也曾經說過:“對于畢加索來說,給女人畫像就是一種誘惑她的方式。”“其他女人是通過她們的肖像畫來認同自己的。所以當畢加索一旦歇手不畫她們了,她們的一切也就完了。”而她自己則沒有陷進去,“從沒有被封閉在自己的肖像畫里,從而沒有成為他的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