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魁攝
對入沈人員進行核酸檢測采樣。李浩攝
?醫護人員在高速路口檢查行程碼。李浩攝
編者按
近期,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處于多點散發狀態,沈陽市為嚴格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策略,啟動重點方向“交通防疫點”15個。市衛健委派出醫護人員配合交通和***部門,負責查詢入沈車輛中人員的行程碼及健康碼,對人員進行測溫,溫度異常的要復核,并指導就醫。每個“交通防疫點”設有一個核酸檢測點,對第一時間需要核酸檢測的人員進行采樣。
一場寒潮,氣溫驟降,人們紛紛穿起厚厚的棉服防寒保暖。然而,在沈城的“交通防疫點”上,來自基層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們仍然在低溫中堅守崗位,絲毫不敢放松……
11月11日,本報記者兵分四路,前往青年大街沈陽站收費口、蘇家屯區浪子街、沈陽繞城高速寧官站、下河灣高速路出口等4個“交通防疫點”實地探訪,記錄來自一線的暖心、感人瞬間——
不畏嚴寒,不懼困難
用責任和堅守把好沈城入口
11月11日下午,車流井然有序從青年大街沈陽站收費口進入沈陽。“大白”們忙碌的身影格外醒目,他們24小時駐守在沈城“南大門”。“這里是入沈的重要關卡,我們全天候對需查驗的入沈車輛、人員開展精準查驗工作,雖然天氣很冷,但是我們不畏嚴寒,不懼困難,不漏一車一人,用責任和堅守把好沈城入口。”來自渾南區中心醫院的婦產科護士長李秀洋說。
不退縮
“我們的背后是沈城市民的平安”
“您好,您來自重點管控地區,目前沒有核酸檢測報告,請您到旁邊的核酸檢測點進行采樣。”11月11日13時,身著防護服的李秀洋將一輛從大連來沈的車輛,引導至核酸檢測點,并向車主交代相關事宜。
此時,李秀洋的手早已凍僵、臉也被凍得通紅。盡管防護服里面套著棉衣棉褲,可還是感到陣陣寒意,她的雙腳來回跺著地。“在外面站上一會兒就凍透了,尤其是晚上更冷,百余次的查驗是個不小的考驗,但我是醫務工作者,無論在何等艱苦的環境下都不能退縮,因為在我們的背后是沈城市民的平安。”11月4日晚,李秀洋所在的渾南區中心醫院接到緊急任務——駐守沈陽站青年大街收費口。
“醫院每天派駐20余名醫護人員,三班制值守,一旦車流量大,人員全部就位,提高查驗效率的同時,也盡量縮短每組人員在外值守時間。”李秀洋說。
小動作
“焐熱它才能精準查驗”
“這個點位的車流量很大,必須瞪大眼睛,不漏過一車一人!”李秀洋和同事們穿梭在車流中,牢牢守住“南大門”進入沈陽的第一道防線。
記者觀察到,李秀洋有一個“小動作”,時不時把測溫槍揣在懷里焐一會兒,再拿出來。“測溫槍非常容易上凍,體溫測得就不準了。有時體溫都焐不熱測溫槍,就拿暖寶寶焐一會兒,時刻保證設備正常,才能確保‘精準查驗’。”
15時,該院門診部護士長尹明正在穿防護服準備上崗。“我是下一個班的,前幾天那場暴雪,我正趕上值班,鞋都濕透了,一天得換兩三雙鞋。我一看雪地棉不行,一會兒就濕透,今天換了雙皮面的棉鞋,應該不容易濕。”尹明邊換衣服邊跟記者聊了起來,“下暴雪的那天早上,我6點半就到崗了,一直待到晚上7點。”尹明說,天氣對室外工作是個挑戰,脫下防護服才發現耳朵凍腫了,手也凍得緩半天才能動彈。
心里暖
“車窗里伸出‘大拇哥’點贊”
“我已經好幾天沒回家了,想女兒了!”李秀洋說,因為連續幾天下雪和值夜班,她好幾天沒回家了,上初一的女兒給她發微信,說得最多的就是:“媽媽,注意安全,注意保暖,我很好!”說到這兒,李秀洋哽咽了,防護面屏上滿是霧氣。“我也常跟女兒說,這是一名醫務工作者的本職工作,面對這場戰‘疫’,我們就得在關鍵時刻站出來,沖在最前面執著堅守。”李秀洋說,去年武漢出現疫情的時候,她和同事們在另外一個點位堅守,“所以說,我們都是‘老兵’了!”
李秀洋指著正在上崗的男同事說,由于防護服的尺寸所限,不少體型稍胖的同事要想穿上防護服,就不能穿太多衣服。為了應對低溫,身上都貼滿了暖寶寶,但還是凍得受不了,“困難我們都能抗,我們就是來打硬仗的。每當凍得挺不住,看到往來的車窗里伸出的‘大拇哥’給我們點贊,心里頓時就暖了,感覺啥困難都能克服了。”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高級記者樊華
肩負重要使命用認真負責守護城市
“今天早8時,我和4名組員來到下河灣高速公路出口,我們的主要工作是為進入沈陽的車輛和人員進行掃碼測溫;對部分人員進行核酸檢測;對重點管控地區來沈人員進行隔離防控……”11月11日,和平區南市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主任李凱格外繁忙,就連接受采訪的時間也是忙里偷閑,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使命:保護沈城市民安全。
為重點管控地區來沈者聯系轉運
11日上午,沈城再次降雪,這給戶外工作的醫護人員帶來極大的考驗。有些剛下高速的司機嫌冷,不愿意打開車窗,李凱他們就把行程碼舉得高高的,以方便司機掃碼。“我們不僅要找角度看行程碼,還要認真地檢查每個人的行程軌跡,不漏過任何一個危險因素。”李凱說。
掃碼測溫的過程中,先后有兩名司機的行程碼顯示,他們曾到過哈爾濱和大連的重點管控地區。詳細詢問他們在重點管控地區停留的時間,包括工作經歷、生活經歷等信息后,醫護人員認定他們需要隔離,并盡快轉運到隔離***。由于這兩人都是貨運司機,交通部門現場協調,將其駕駛的貨車送到停車場。“貨車和貨物進沈陽之前,必須先到指定地點進行消殺。”李凱介紹。
風雪里“大白”溫暖守護
從早8時開始工作,一上午的時間,醫護人員為60多人做了核酸檢測,大家都非常配合。
記者注意到,高速路口臨時搭建的核酸檢測點,室內溫度與室外溫度差別不大。正在忙著做核酸采樣的趙娜,是和平區衛生健康服務與行政執法中心派來支援的護士。她告訴記者,在防護服里面,穿了兩條棉褲,一件羽絨服。從早上8點上崗以來,就沒有停下來的她,渾身都是涼的。為了少上廁所,午餐的一碗熱湯,是她工作時間里最大量的一次補水。
在沈陽的許多入口,無數個提供測溫、掃碼服務的醫護人員,組成了一支“超能戰隊”,他們無懼風雪,堅定地守護著沈陽的城市大門,守護著滿城的萬家燈火。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封葑
一刻不放松把隱患隔離在沈城之外
11月11日12時,記者來到沈陽繞城高速寧官站,此時天空還飄著雪花,高速收費口前的兩名“大白”站在寒風中,格外引人注目。
“我們是昨天接到的通知,早上5點多就到達了這里,主要對省外重點地區和大連進沈的車輛進行排查。”駐守在這里的沈陽市鐵西區翟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科科長張倩告訴記者,“從早上7點到現在,已經排查了21輛車、40多人。”
據了解,寧官站的駐守醫務人員來自鐵西區翟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他們每天兩個班次,白班從上午7點到下午6點,夜班從下午6點到次日上午7點,每個班次2名醫務人員進行值守,24小時對進沈的車輛和人員進行排查。
張倩說:“外省或大連的車輛下了高速公路,我們會對其測量體溫,讓其出示健康碼和行程碼,如果是綠碼且沒有重點管控地區的行程,才能正常通行。如果健康碼是黃碼或者紅碼,就要把他們帶到旁邊的臨時隔離觀察點,并第一時間聯系轉運組進行轉運。針對中高風險地區返沈人員,要求其出示48小時內的核酸檢測證明。我們深知這個關口的重要性,也深知自己工作責任重大,所以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全力排查隱患,保護好沈城百姓。”張倩說。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宋宇
暴雪、冷風做伴
她們在崗位上堅守一夜
11月11日清晨5時許,沈陽市和平區新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檢驗師葛雪看了一眼睡夢中的孩子,悄悄關上房門,奔赴值守的“交通防疫點”——蘇家屯浪子街。這里是從大連等方向經由國道入沈的重要道路之一。從11月9日開始,葛雪和同事們就已經成為浪子街點位的醫務值守人員,和他們做伴的有暴雪、冷風,以及檢查和核酸檢測工作。
下午2時:“還行,午餐沒涼透”
記者到達浪子街點位時,正趕上葛雪和同事輪流就餐,此時已經接近下午2時。葛雪和同事脫下防護服,摘掉口罩、面罩、帽子和手套,用幾張塑料凳子一拼就變成“餐桌”,蹲在地上開始吃午餐。
“粥還熱嗎?”記者問。
“還行,午餐沒涼透。”葛雪笑著說。幾天來,不能按點兒吃午餐已經成了常態。
浪子街點位每天有8名醫務人員,分成兩班進行值守,其中3名為醫護人員,一名救護車司機,準備隨時轉運過往車輛中有癥狀的患者到附近醫院就診。“醫護人員中至少有2名采樣人員,這樣可以保證就餐時替換,不耽誤入沈車輛進程。”葛雪說。
“這兩天我都是清晨五點多,從長白的家里出發,到單位后集體奔赴點位。路上不好走,要多提前點。”葛雪說。她是一位軍嫂,由于丈夫的工作性質,平時都是葛雪照顧5歲的孩子和公婆。這次,葛雪堅守點位,早出晚歸成為常態,孩子也只能托付給公婆。
雪夜值守:忙了一夜成了“雪人”
“今天一上午,我們采集了47份核酸樣本,檢查了60多輛入沈車輛。蘇家屯區疾控中心每4小時會來我們點位取樣。”葛雪說。
11月9日,葛雪的第一個值守班次就是夜班。當天,沈城暴雪,葛雪花了近四個小時才從家中趕到點位。
雪夜,葛雪和同事們不僅要進行檢查和核酸采樣,還需要清理點位附近的積雪,甚至有些陷入雪中不能動彈的車輛,他們也要幫忙推出來。一夜下來,大雪落在他們的防護服上,他們更像是憨態可掬的雪人。
“雖然很冷,但在我們心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守好沈城的大門,保護好身后的沈城市民,這才對得起我們這一身潔白的防護服。”葛雪說。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尚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