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考試中,經濟學占很大一部分比重,而經濟學名詞又是其中重要的考點。那么今天我們就對比了解一組經濟學名詞——比較優勢與絕對優勢。
一、知識介紹
比較優勢可以表述為:一個生產者以低于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一種物品的行為。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他產品來衡量)低于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也可以說,當某一個生產者以比另一個生產者更低的機會成本來生產產品時,我們稱這個生產者在這種產品和服務上具有比較優勢。
那么什么叫做機會成本呢?機會成本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
因此,我們可以這么理解比較優勢:當一件事情兩者都必須做的時候,甲乙雙方都需要為了做這件事而放棄做別的事,那么做別的事所能帶來的收益也就被放棄了,這便是機會成本。而甲乙雙方為了做這件事所放棄的收益里面,收益低的這一方則具有比較優勢,因此便可以優先去做這件事。
例如:有一對兄弟的父親突發疾病急需有人照顧,哥哥月薪三萬,請假照顧父親則損失三萬的收入;而弟弟月薪三千,請假照顧父親則只會損失三千元的收入。那么,針對這件事,弟弟的機會成本低于哥哥,即弟弟具備比較優勢,因此,由弟弟請假去照顧父親是更合適的。故而,比較優勢可以理解為“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說到比較優勢,則不能不說絕對優勢。絕對優勢最早由亞當·斯密提出,大意是指:在某一商品的生產上,一國所耗費的勞動成本絕對低于另一國所產生的在該產品生產上的優勢。正是基于絕對優勢理論,亞當·斯密提倡自由貿易政策取代限制貿易的做法,認為每個國家都可以***生產本國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而進口那些本國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從而實現合則兩利,使得世界的財富得以增加。事實上,現在所講的經濟全球化正是基于絕對優勢理論,從而需要實現更合理的全球化資源配置。
二、考查形式
就事業單位考試而言,通常喜歡將這兩個名詞放在同一道題目中進行考察。以客觀題為主,通常通過案例來考查考生對于這兩個經濟學名詞的含義是否理解。
三、例題展示
某個家庭中,丈夫和妻子都需要外出工作,并且丈夫和妻子都很忙,但因為丈夫的工資比較高,所以家里的家務事大部分還是由妻子來做。這一事件體現出經濟學中的()
A逆向選擇B邊際效用C絕對優勢D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