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抄襲必究!
詩圣杜甫是唐朝乃至于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沒有之一。李白的詩,寫酒,寫劍,寫月光,無不快意人生,而杜甫的詩,則是寫國家興亡,寫生靈涂炭,也寫百姓疾苦,充斥著凄風苦雨。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的詩,總給人一種“苦哈哈”的感覺。
誠然,杜甫的人生,整體上確實是很窮、很苦的,以至于他的小兒子被活活餓死,那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便是他在兒子死后寫下的啼血詩篇,其中有“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等言。
但是,你能想象嗎?杜甫他本人,竟然是撐死的!沒錯,不是餓死,是撐死!
(杜甫像,現代人物畫家蔣兆和繪)
讀到此處,想必很多讀者會發出如是質疑:什么?杜甫是撐死的?這是野史胡編亂造的吧?
錯錯錯,杜甫撐死的記載,出自《舊唐書》和《新唐書》,恰恰是最根正苗紅的正史。
《舊唐書》記載:“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九。”
《新唐書》記載:“大歷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夕)卒,年五十九。”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如上可知,《舊唐書》與《新唐書》對杜甫之死的記載是基本相同的,大意是說:
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杜甫為了避亂,打算沿水路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結果在途經耒陽時遭遇大水,所乘孤舟被困于江上,一連十天沒吃上飯。后來耒陽縣令得知此事,將杜甫從洪水之困中解救了出來。
杜甫獲救之后,縣令好心送去牛肉和白酒,沒想到杜甫因為餓得時間實在太久,結果由于一次性吃得太多、喝得太醉,第二天就不幸去世了,年僅59虛歲。
從《舊唐書》和《新唐書》的記載來看,杜甫的確是死于酒肉過度,撐死的可能性很大。當然,如果用現代醫學理論來解讀,也可以稱之為暴飲暴食引發的胰腺炎發作,進而導致的死亡。杜甫生前確實身體不好,有可能患有嚴重的胰腺炎。
(杜子美戴笠像)
兒子餓死,自己撐死,雖然是事出有因,但這種死法確實有損杜甫的詩圣形象,其真實性也有待商榷。因為《舊唐書》和《新唐書》雖然是正史,卻也都是隔代修史,關于杜甫之死的記載主要沿襲了唐人鄭處晦在《明皇雜錄》中的說法,而《明皇雜錄》的體裁是筆記小說,里面的故事有很大的杜撰成分,不可全信。
近代學者郭沫若在考證文學《李白與杜甫》一書中指出,杜甫并不是撐死的,而是因為當時正值酷夏,縣令贈送的牛肉很多,一次吃不完,他不舍得扔又沒有好的儲存***,所以最終是吃了變質牛肉,食物中毒而死的。
另外,根據元稹撰寫的杜甫墓志銘(《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所言,杜甫之死則壓根與酒肉無關,而是由于窮困潦倒,長期生病,最終病死在了舟中。
筆者偏向于認為,杜甫之死的主要原因是積郁成疾,多病并發。這一點在他晚年的詩作中有諸多佐證。
(杜甫草堂)
比如,《過南岳入洞庭湖》中有言:“病渴身去何,春生力更無。”說明杜甫晚年可能患有糖尿病。
比如,《寄贊上人》中有言:“年侵腰腳衰,未便陰崖秋。”說明杜甫晚年可能患有風濕病。
比如,《秋峽》中有言:“江濤萬古峽,肺氣久衰翁?!闭f明杜甫晚年可能患有肺病。
比如,《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中有言:“瘧病餐巴水,瘡痍老蜀都?!闭f明杜甫晚年可能患有溫瘧病。
而在杜甫的絕命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中,更是有“轉蓬憂悄悄,行藥病涔涔”等言,這首寫于杜甫死前不久的詩,足以證明他當時確實是風病發作,半身偏枯,不僅僅是撐死那么簡單。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