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
來源產地為薯蕷科植物甘薯的塊莖。
夏、秋季采收,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山坡稀疏灌叢或路邊巖石縫中。
分布于湖南、廣東、海南、廣西、云南。別名甘薯、山薯、甜薯。
【原形態】甘薯,纏繞草質藤本。地下塊莖頂端通常有4-10多個分枝,各分枝末端膨大成卵形形的塊莖,外皮淡黃色,光滑。莖左轉,基部有刺,被丁字形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5-8cm,基部有刺;葉片闊心臟形,最大的葉片長達15cm,寬17cm,一般的長和寬不超過10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基出脈9-13,被丁字形長柔毛,尤以背面較多。雄花序為穗狀花序,單生,長約15cm;雄花無梗或具極短的梗,通常單生,稀有2-4朵簇生,排列于花序軸上;苞片卵形,先端漸尖;花被淺杯狀,被短柔毛,外輪花被片闊披針形,長1-8mm,內輪稍短;發育雄蕊6,著生于花被管口部,較裂片稍短;雌穗狀花序單生于上部葉腋,長達40cm,下垂,花序軸稍有棱。蒴果較少成熟,三棱形,先端微凹,基部截形,每棱翅狀,長約3cm,寬約1.2cm;種子圓形,具翅。花期初夏。
性味功效《全國中草藥匯編》
甘、澀,微涼。補中,生津,止血,排膿。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干根研粉,每日3次,第一次服4兩,以后每次服2兩,溫開水調勻服。
崩漏:鮮藤2兩,燒炭存性,沖甜酒服。
無名腫毒:鮮根適量,搗爛包敷患處。
《中藥大辭典》
甘,平,無毒。
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功同薯蕷。
《中華本草》
甘;平。益氣健脾;養陰補腎。主脾虛氣弱;腎陰專職乏諸證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作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