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雪花主火炬的焰火緩緩熄滅,作為“雙奧之城”的北京,再一次用發自內心的真誠感動了世界。伴隨著草長鶯飛的春日序曲,一次關乎冰雪的奇幻之旅,鐫刻在了記憶的深處。推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擁抱冰雪經濟,釋放發展潛能。冬奧會閉幕式上所展現的濃厚的人文氣息,正是人文奧運理念的又一次生發,體現了在體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不斷深化。從2008年的盛夏時分到2022年的正月新年,“雙奧之城”的北京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同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深度融合在了一起,在傳統與現代的雙重滋養下,人文奧運理念也在歷史的交接棒中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微微火光傳遞冬奧志愿服務精神
燈籠是中國歡度傳統佳節的符號,也是真摯熱烈的情感表達。從閉幕式場館的布置,到開場節目上小朋友手持瑩瑩微光的雪花燈籠登場,再到志愿者答謝環節以燈籠作為運動員情感傳遞的媒介,農歷新年的燈籠符號與奧林匹克冰雪運動完美交織在了一起。燈籠所散發的光芒是微弱的,只能給一小片地方帶來溫暖和光亮,但千千萬萬個燈籠匯聚起來就是巨大的光亮和熱源,足以抵擋寒冬、融化冰雪。冬奧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志愿者努力奔波的身影。一個個志愿者就如同一個個燈籠,傳遞溫暖,播撒光亮。當冰雪運動員在賽場上不斷超越自我、挑戰極限,志愿者們則構成了整個冬奧賽場的一道別樣風景。志愿者們無法在賽場上做出高難度的空翻和轉體,但能為賽事的順利進行奉獻難以估量的價值;志愿者們享受不到領獎臺上的自豪與榮光,但能在國歌奏響時一起分享欣喜和感動。人文奧運的理念因為千百萬志愿者的匯集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志愿者群體作為一個共同體所體現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正是當前世界最需要的精神引領。
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曾說,“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團結的理想和共同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志愿者就如同燈籠,他們奉獻的價值也許是渺小的,但他們的存在本身即為這個世界提供了變得更加美好的可能。可以說,志愿者素養的高低真正決定了一屆奧運會水準的高低,北京冬奧會志愿者所形成的互相幫助、友愛進步的共同信條,在感動世界的同時,世界也會從中孕育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無論在開環或是閉環的作業環境里,他們都能做到播撒溫暖和希望,成功地將星星點點的微弱火光匯聚成焰,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是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上下一心、齊心協力,以一種新的共同體倫理來定義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人文奧運理念對志愿者的觀照,體現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同時,真正將更團結落在了實處。縱觀整個冬奧會,志愿者始終展現出高昂的精神面貌,以自我之風采振奮奧運之精神,同時也在賽事的籌備組織上體現了***性和紀律性。當單一價值取向向世界輸出了強者恒強、優勝劣汰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觀念時,志愿服務精神為世界提供了彌合現實發展差距、拓寬發展路徑的可能。
志愿服務精神為人文奧運理念注入了群眾內涵,給所有冰雪運動愛好者提供了展示個體能力的舞臺,讓人們能夠在奧林匹克運動的感召下聚沙成塔、萬眾一心。冬奧會志愿者以學生群體為主,匯集了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青年參與,他們分工明確,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懷揣著收獲友誼、互助進步的美好信念凝聚在冬奧的大家庭里。北京奧組委在開展志愿工作前,制定了詳細的志愿者培訓方案和實施方案,統籌安排志愿者工作。志愿者培訓工作需要一定的從業門檻,北京奧組委調集了京冀兩地的優秀骨干教師隊伍,培養了270余名冬奧志愿者培訓師,他們成為了未來開展志愿服務工作的“火種”。當前,我國的社會治理工作面臨諸多考驗,如何更大程度地激發基層治理效能,降低基層治理成本,在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社會用途的同時,建立靈活高效的自治體系,成為未來努力的方向。對志愿者群體的觀照和研究無疑為尋找新的社區治理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鑒。人文奧運新理念不僅給奧林匹克運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也為構建新的共同體倫理,實現社會的良治善治提供了現實經驗。
臨別贈柳彰顯中華民族的人文底蘊
柳條在中國傳統詩詞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既是含蓄雋永的情感流露,又是春回大地、欣欣向榮的良辰美景。冬奧會閉幕式上,傳統文化再次滲透到了會場的每一個角落,從舞臺上呈現的曼妙柳條迎風起飛的場景,到晚清詞人李叔同譜寫的《送別》詞,營造出“夕陽山外山”的悠遠意境。“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向世人展示了更加立體、豐盈的中國式浪漫。紀念和告別是全人類共通的情感,而中國式的抒情方式更顯余韻悠長。一個情感深邃、胸懷丘壑的民族,不會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無動于衷,折柳寄情便成為具有獨特東方韻味的情感表達。《禮記·中庸》的開篇說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華傳統文化中,山川草木皆可寄情,無論是詩詞曲賦還是工筆水墨,都追求情景交融、物我統一,以天人合一作為最高的美學體驗和道德追求。“生生”之哲學理念也由此上升為涵養生生之德的道德境界,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中獲得身心的愉悅。人文奧運新理念呈現的是中華民族胸懷天下的包容與***的氣度,彰顯的是東方大國為尋求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所付出的智慧和努力。柳絮紛飛,中國愿向世界播撒和平和希望的種子;楊柳依依,北京歡迎天下賓客共敘友誼。
在冬奧閉幕式例行的紀念環節中,八十名舞者圍在場地中央,從中投射出無數條光束,光束穿過雪花火炬臺光線直達天際,代表人類最樸素的情感投射:送別、懷念、銘記和期待。中國式離別不似個人英雄主義的孤高和決絕,也沒有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詠嘆與悲壯,而是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詩情畫意中將情感安放得舒適妥帖。冬奧會開幕前,一些國家出于對中國固有的意識形態偏見,有意擴大不同文明間的紛爭和分歧,力圖推行文化單邊主義。冬奧會開閉幕式上,讓全世界為之動容的中國式浪漫即是對西方攻擊和指責的最好回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能夠不斷適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不斷通過改革完善自身,而且能夠將物質生產領域逐漸積累的優勢,轉化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精神產品,抵御來自西方文化霸權的挑戰,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上,構建起寬廣深厚的文化自信。北京冬奧舞臺上,東道主以昂揚的姿態將本民族優秀文化的點點滴滴融匯于開閉幕式中,體現了中國汲取他國歷史經驗教訓,在把握歷史契機的基礎上堅持守正創新,以人文奧運理念不斷將文化軟實力建設向前推進的堅定決心。
紅色中國結凝聚全人類共同價值
中國紅絲帶與巨型的雪花編織纏繞在一起,構成了傳統的中國結圖案,既渲染了傳統節日喜慶吉祥的氛圍,也寄予了人類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好寓意,世界文明的浪潮在交流和激蕩中前行。北京2022年冬奧會閉幕式上,再現了2008年夏季奧運會上的諸多元素,向世人昭示了,北京作為雙奧之城始終牢記奧林匹克的初心沒有改變。伴隨著夢幻奧運五環的緩緩升起,以及《我和你》熟悉旋律的再度唱響,2008年和2022年隔空交匯,將奧運定格為中華民族記憶,人文奧運理念也由此更添了一份歷史的厚重。十四年彈指一揮間,伴隨著奧林匹克運動鏗鏘有力的步伐,中國在很多問題的認識上也實現了超越。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指引,我們不斷更新著對中國和世界關系的認識,以中華民族高度的歷史自覺回望和反思過去走過的道路,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不斷思考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恒久命題。
當今世界,西式現代化所包含的社會矛盾和自我否定性已經充分暴露。由于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工具理性的價值被不斷放大,在對自然的征服中獲得了盲目的自信,以至于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簡單地歸結為另一種形式的主客體關系,這無益于矛盾的彌合和人類的長遠發展。對現代性的反思促成了人類呼吁價值理性的回歸和重新開展文明間的對話。各個不同的文明在生活方式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都存在著差異,現代化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奧林匹克運動為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和對話提供了契機和舞臺。在閉幕式結束之際,鳥巢上空通過炫目的煙火打出了“oneworld,onefamily”以及“天下一家”的中英文字體,集中闡釋了中華文化對“和而不同”理念的崇尚。尊重每一種文明的特殊性,在此基礎上建設世界文明的大家庭,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書寫世界歷史發展的新篇章。人文奧運新理念正是在積極擁抱現代化的過程中回應人類重大現實關切,交出的中國答卷。
***總書記指出,“各國歷史、文化、制度、發展水平不盡相同,但各國人民都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人文奧運新理念不僅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也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一次生發和闡釋。奧運舞臺匯集了來自不同文明、不同種族、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群,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并沒有成為彼此間溝通交流的障礙,只要堅持和維護全人類共同價值,就能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實現多元文化的共生和共存。
可以說,北京2022年冬奧會閉幕式所體現的人文奧運新理念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寫下了新的時代注腳,無私奉獻、互助友愛的志愿服務精神結合中華傳統人文精神,以及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滄桑巨變中形成的寬廣胸懷,中國為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貢獻了兼具東方美學的獨特智慧。歷史和現實的發展必將證明,只有拋棄零和博弈的思維,擁抱科技發展的紅利,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未來世界的發展新秩序,“一起向未來”就具有現實的可供耕耘的廣闊土壤。“天下一家”四個大字所照亮的,將不僅僅是鳥巢上方的夜空,其意義也會超越奧林匹克運動本身,啟發我們不斷思考“真正現實人的存在”。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張小平鄧潘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