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邵萌
5月4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介紹,疫情分析發現多例感染者出現呼吸道癥狀后,核酸檢測仍為陰性的情況。該信息的披露,也引發廣泛關注。
封面新聞記者梳理5月4日北京衛健委公布的流調信息發現,感染者617曾于4月27日前往感染者328家中采樣。28日,感染者328確診。29日,感染者617出現咽痛等癥狀,當日自測抗原兩次,結果均為陰性。30日核酸檢測結果仍為陰性。5月3日,感染者617核酸檢測結果陽性。出現咽痛等癥狀后,兩次抗原、一次核酸結果均為陰性,五天后核酸采樣結果才呈陽性。
為何出現呼吸道癥狀后核酸檢測仍為陰性?現有核酸檢測試劑是否對奧密克戎毒株檢測準確率下降?病毒不斷變異,是否會影響檢測靈敏度?
5月3日,市民在石景山區金頂街街道金五區社區文化廣場核酸檢測點排隊進行核酸采樣。圖源:新華社
核酸檢測結果受多種因素影響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告訴封面新聞記者,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者體內已有抗體,病毒載量相對較低。“現在的感染大部分都是突破性感染,多數感染者已接種疫苗,這次感染后,病毒只能在鼻腔等特定區域產生局限性感染并引發癥狀,病毒載量也相對較低。”
金冬雁表示,大規模核酸檢測采樣大多采用10:1混檢等方式,檢測靈敏度下降,疊加病毒載量低等因素,導致出現漏檢情況。此外,核酸采樣過程中操作不規范也是原因之一。“整個新冠(肺炎)診斷,需結合癥狀來看,對出現癥狀的人要特別注意。”
一位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告訴記者,核酸檢測“假陰性”并不算罕見,感染者出現癥狀后核酸仍為陰性,很大可能是檢測和采樣環節出現問題。
記者注意到,近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簡稱診療方案)也提到,核酸檢測會受病程、標本采集、檢測過程、檢測試劑等因素影響。根據診療方案,解讀核酸檢測結果可結合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等綜合判斷。血常規檢測、肺部影像學改變等也是幫助臨床醫生診斷的輔助手段。
5月5日,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街道東里南社區臨時核酸檢測采樣點,醫務人員進行核酸采樣。新華社記者任超攝
不代表奧密克戎毒株檢測準確率下降
上述臨床救治專家表示,現有核酸檢測試劑對奧密克戎檢測的敏感度并沒有降低。“但需要關注這種現象,新冠病毒如果變異到一定程度,也許會影響(核酸檢測靈敏度)。”
實際上,早在去年12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吳良有就指出,奧密克戎變異株不影響我國現有核酸檢測試劑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金冬雁也表示,從世界范圍看,現有核酸檢測試劑完全可檢測出奧密克戎毒株,出現“假陰性”等情況,主要與病程發展處于“窗口期”、“混檢”導致檢測靈敏度下降、采樣過程操作不規范等原因有關。
金冬雁建議,應連續檢測,防止出現漏檢。
記者注意到,5月3日、4日、5日,北京東城、西城、朝陽、海淀、豐臺等12區連續開展三輪區域核酸篩查,從此前“兩天一篩”改為“一天一篩”。上述專家告訴記者,加密核酸檢測頻次有助于更早發現病例。
當前,北京在區域核酸篩查中依然發現社會面零星隱匿感染者。在北京疫情防控發布會上,龐星火提醒,疫情高發期間,一旦出現發熱、干咳、咳痰、咽痛、乏力、腹瀉、味覺或嗅覺異常等癥狀時,即使核酸檢測陰性,仍不可掉以輕心,應堅持科學佩戴口罩,注意手衛生和消毒,減少聚集聚餐,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網約車,建議進行7天健康監測,加強核酸檢測,以便及早發現疫情風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報料***: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