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北方人,當我第一次看到“士多啤梨”這幾個字的時候,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是個什么品種的梨呢?聽起來很好吃的樣子。但后來我才知道,它和梨木有什么關系,而是指的草莓。為什么草莓會起個梨的名字呢?
因為“士多啤梨”來自粵語,是音譯的英文單詞“strawberry”,也就是草莓。其實食物的名字從英文音譯過來的太多啦,知道了這些,不用死記硬背也能掌握好多單詞,快來進入今天的內容吧!
炎熱的夏天,當你拖著濕濕黏黏的身體回到家時,是不是首先想從冰箱拿出一罐掛著水滴、冰冰爽爽的可樂或啤酒呢?其實這兩個詞都來自英語,啤酒的英文是beer,而可樂的英文是cola。不過你要留意,這是特指可口可樂,可樂的泛稱是coke,如果你是百事可樂的擁躉則應該叫pepsi。
除了可樂和啤酒,還有很多飲料也音譯自英文,比如咖啡“coffee”、可可“cocoa”和蘇打“soda”。比如你想說“他喝了一杯加冰激凌的蘇汽水”,用英文我們可以這么表達:Hehadanice-creamsoda.
你發現這個句子中隱藏的另一個音譯詞了嗎?沒錯,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冰激凌“ice-cream”,也是起源于英語。雖然這個現代名字來源于國外,但冰激凌這個夏天的小精靈卻是起源于中國,早在元朝,中國人就開始吃混合了冰塊、牛奶和蜂蜜的甜品啦。隨后這道美味經由馬可·波羅帶回了西方,經過了不斷改良,就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冰激凌。
說完了冰激凌,咱們再看看其他和英語有聯系的甜品,包括巧克力“chocolate”、布丁“pudding”和吐司“toast”。巧克力還有另外一個音譯的名字—朱古力,它的英文鼻祖是“xocolatl”,原本的意思是“苦水”,不過現在卻成了風靡各地的美食了。
和巧克力一樣,布丁一聽名字就是舶來品,“布”和“丁”怎么也和食物扯不上關系啊,如果意譯的話,“pudding”叫“奶凍”其實更合適。你知道嗎?在英國,“布丁”一詞可以代指任何甜點,而不只是咱們熟悉的半凝固狀的小點心。
今天的最后一個單詞還是和粵語有關,叫做“多士”,就是我們熟悉的長方形面包“吐司”啦。其實它的英文“toast”源自一位法國的公主。關于吐司面包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在15世紀,有一位法國人一直在制造一種機器,希望可以把一片一片的面包變成黃金。
這件事被法國國王知道了,限他在兩周內把機器造出來,這個法國人當然沒有成功,卻陰差陽錯發明了烤面包機,把烤好的面包加上奶酪獻給國王,國王立刻就饞哭了,還把自己女兒的名字賜給了這種美味的面包,這就是“toast”的由來。
好啦,今天先和大家聊到這里,下期咱們聊聊吃正餐的時候會碰到的那些有趣的單詞,記得點贊、收藏,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