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不管你炒不炒股,肯定都聽到了一個詞——市值管理。
這個詞來源于私募基金人士葉飛的爆料,他指責一家上市公司委托機構做“市值管理”,事后不付相關費用。而他描述的市值管理,引起了市場的軒然***,因為怎么看,他們這幫人都像是在操縱股價。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市值管理,看上去頗為高大上的***名詞,很多人聽不明白,其實說白了就一個意思——把上市公司股票價格搞上去。
那么,要把股票價格搞上去,有什么手段呢?
一般來說,按正規套路,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不是很理想,那么上市公司可以選擇回購股票,或者大股東進行增持,或者策劃并購重組,或者與投資者直接溝通交流,反正目的就是提升投資者信心,讓他們買入或者持有股票,達到支撐股價的目的。可以看到,這種做法,沒什么問題。
但有正規的,就肯定有不正規的。如果不按套路出牌,就是葉飛描述的那種“市值管理”,你可以理解為,坐莊。比如一些上市公司想要做定向增發,或者高管希望高位減持股票***,那么把股價做高,就可以用比較小的股份攤薄完成定向增發,或者***更多錢。而上述那些正規套路,往往不能短時間立竿見影,所以就需要找所謂的“市值管理”機構來幫忙了。
借由葉飛爆料的這個案例,我們來復盤一下這種不正規的“市值管理”套路(以下內容僅依據葉飛爆料梳理)——
話說,有一家小上市公司,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想要抬高股價,于是找到了一家操盤方,想要進行“市值管理”。
操盤方又通過人找到了葉飛,想要他幫忙尋找資金,比如券商資管或者公募基金,來代持股票。按計劃,操盤方會把股票拉升30%以上。
為什么需要資金代持呢?因為有大資金買進股票,一方面能夠推高股價,另一方面能夠讓市面上的流通股票變少。試想一下,如果大部分股票都在自己人手里,那么在股價上漲時就很少會有人拋出,這無疑會讓操盤方更容易拉升股價。
當然,代持也不是免費的。按照慣例,每代持一部分股票,就會產生一定比例的代持費用,這筆錢進的是代持方的個人腰包,通常就是大資金的具體負責人——資管經理或者基金經理。所以你也很好理解,這種代持往往是個人的行為,見不得光。有消息稱,此次一開始的價碼,是每1000萬元代持,支付9個百分點的費用。
本來,劇情的走勢應該是這樣的——
在代持方買入股票鎖定后,操盤方開始用資金不斷向上買入該公司股票,推高股價,同時上市公司配合發布一些利好消息,提高市場關注度,營造該上市公司股票大熱的局面,吸引更多人跟風買入。等到股價漲到一定程度,如果跟風買入的投資者足夠多了,那么操盤方以及代持方就能夠慢慢退出,賺得盆滿缽滿,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可事實上,這次劇情的走勢卻不同以往。
代持方按約定買入了1500萬元該上市公司的股票,但這一股票非但沒拉升,反而很快開始一路下跌,直接讓資金方賠了。另一家代持方一看形勢不對,連買都沒敢買。
本來這樣倒也算了,這點損失對于大資金來說還不算啥。但問題出在哪兒呢?葉飛的中介費和代持方的代持費一直都沒付!
葉飛氣不過,所以就把這事抖了出來。這下,所謂“市值管理”的行業黑幕也徹底暴露在整個公眾面前。而且,葉飛一不做二不休,爆料了一大串做過“市值管理”的公司。
這件事情的影響,可以說十分惡劣。
一方面,股民們發現,原來操縱一只股票的價格,在行業里是如此簡單的一件事,而且可以如此明目張膽。此次曝光的公司背后,不知還隱藏著多少家公司在進行著這樣的勾當。
另一方面,股民們驚覺,自己平時信任的券商和基金也深陷其中,他們拿著股民的錢掙自己的傭金,毫不顧忌虧損的風險。這里需要解釋一點,很多人覺得,機構這樣幫人代持接盤,虧錢了不怕嗎?怕什么,接盤用的是廣大股民的錢,公募基金經理賺的是管理費,你虧不虧錢,并不會影響他的收入。而私募基金要靠客戶的利潤賺錢,所以這次沒有出現在曝光名單中。
目前,證監會已經宣布對相關賬戶涉嫌操縱股票價格立案調查。
這么做,是因為這件事已經涉及整個A股市場的公信力,如果不加以查處,后果不堪設想。相信很快,會水落石出。只是不知道還在市場中進行偽“市值管理”的人,這碗飯還能不能吃得下去。
有意思的是,對于爆料人葉飛是好是壞這個問題,各方仍在爭論不休。我倒是想到了電影《無間道》里的一句臺詞:“我以前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
不過說出這句話的劉建明,到底是不是好人呢?
欄目主編:張楊文字編輯:張楊題圖來源:圖蟲創意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張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