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近日獲悉,「陽光印網」2021年內已完成D輪融資,融資金額為5億,近日公司宣布品牌升級成「愛陽光」。
愛陽光成立于2011年,為企業提供多品類的定制品數字化采購服務。從客戶端開始,愛陽光將客戶定制化的采購需求和流程通過免費SaaS進行采購全流程管理,再通過愛陽光數據中臺通過算法對訂單進行集中或分拆,通過算法分配至工廠進行生產,并通過統籌第三方物流完成交付。愛陽光覆蓋的品類包括包裝、印刷、禮品、工服定制、餐飲耗材、門頭、數字營銷、AI設計、高端道具等等,基本覆蓋企業非核心采購品類的90%以上。
01邊角需求的大生意
第一次接觸非核心物料的這個行業時,很多人都會為其中潛藏的商機感到意外。
印刷品、包裝包材、餐飲耗材、促銷耗品、辦公耗材、工業粘膠、螺絲釘……這些邊邊角角的低值易耗品,憑借需求廣譜、高頻消耗,撐起來數萬億元的大蛋糕。但是由于單品價值實在太低,物流成本限制生產廠家的半徑服務范圍。工廠生意不夠,自然也撐不起廠家發展多SKU,只做好某個標準品類來安分糊口。生產者跑不出大玩家。
生產者往往只能滿足單一需求和小規模需求,就得靠下游自己整合供應鏈。
持續的供應鏈機會就來自于客戶自己整合不經濟——多SKU或成規模的供應鏈維護成本實在太高。食材供應鏈的不經濟,在于標準化低、單SKU集采規模要求高、履約成本壓低難等等,想整合但是好燒錢;而非核心物料的不經濟在于不值當,因為不具備核心物料供應商帶來的戰略意義和經營價值。客戶找不到滿意的非核心物料供應商,寧愿需求降級也懶得自己整。
2011-2015年間獵手紛紛涌入非核心物料賽道,通過互聯網整合并鏈接供應端與需求端,跟食材供應鏈等行業一起掀起了產業互聯網1.0。
在這個行業中,其中一類玩家做標品生意,通過廣闊的標品品類、覆蓋地域廣泛的供應商庫及現貨、高效的物流倉儲體系,構建一站式購齊的B2B交易平臺,比如西域、震坤行、晨光科力普等;另一類玩家做定制化的生意,為了提高業務效率和標準化程度,玩家一般選擇垂直深耕個別品類及若干行業。部分玩家通常會更進一步,在供應商界面及客戶界面提供模擬個別ERP采購、排產功能的交互界面,但是核心仍然是貨。
還有一類玩家主打工具,SaaS玩家著眼于為客戶提供量身的數字化采購管理系統,在客戶原有供應商的基礎上,另外對接第三方電商商城、為客戶補充尋源服務,核心是流程管理,比如甄云、商越等玩家。
愛陽光處在三類玩家的交集。非標定制、SaaS+供應鏈、品類廣泛,三個維度交集起來,難度很大。“這需要非常了解加工制造業的生產流程,并有強的采購系統服務能力。解決客戶需求品類的無邊界和帶來供應鏈的無邊界,只有靠數字化和AI。”愛陽光創始人張紅梅說。
02數字化供應鏈管理
2019年,咨詢公司Gartner將其創立的ERP概念更新為EBC概念(EnterpriseBusinessCapability)——企業管理的概念,從最開始去計劃人才、資金、信息等資源,進化到從企業商業能力的視角,其中包括鏈接客戶體驗、鏈接產業伙伴和產業集群。
所謂的組織力,已經不再局限于企業內部。基于組織力進化需求,數字化采購在組織規模較大的客戶中率先落地了。“有多城市、多品類的定制化采購需求、且有數字化基礎的客戶,都體現出了較強的支付意愿。SaaS是為采購交易服務的重要工具,客戶但是很難會為采購軟件單獨付費。”
愛陽光通過“SaaS+AI數字供應鏈+交付”的方式服務頭部客戶。頭部企業客戶的采購都有較強的規劃性和成熟度,主要訴求是在自身ERP系統的基礎上直接部署定制品采購商城,支持多地采購,總部收口,更看重便捷性和合規性。
基于云原生架構的愛陽光易采SaaS系統,將以往的ERP作業流程,變成可視化的商城式采購方案;每一個采購任務同時將需求部門和采購人員納入運作邏輯內,形成了高效協同。除了采購訂單的執行外,SaaS還具有物流及云倉管理、尋源管理、供應商績效、招采流程、采購及支出數據分析等功能,兼容補充至客戶ERP的采購模塊中。
頭部客戶擁有個性化的采購需求、采購場景、采購組織架構、業務流程,而且不同企業可以降本增效的環節也各不相同。愛陽光部署SaaS前的咨詢團隊,根據不同行業采購knowhow及企業內部流程設計部署邏輯,同時按照客戶采購品類、客戶地域在供應商庫完成尋源,并根據愛陽光過往沉淀的行業采購數據,與客戶的歷史采購數和財務數據進行對比,鎖定降低采購成本的品類,列入采購商城進行優化管理。
平衡定制化與標準化的方式,主要是基于大量案例將通用能力、結構和邏輯沉淀為標準化模塊或者組件,并形成低代碼平臺。憑借云原生架構的容器化及微服務,靈活地通過大的模塊進行基本系統架構的組裝搭建,再用低代碼進行個性化調整、再造,減少開發投入。
前端對采購流程及需求進行數字化管理后,便到后端AI數字化供應鏈建設。
03非標成為可能,高處理能力的AI數字化中臺
廣泛地覆蓋品類和服務,意味著豐富的供應商庫。愛陽光在全國范圍內有超過2萬家生產供應商,服務半徑覆蓋全國超過300個城市和1800個縣鎮。供應鏈可處理訂單量級跨度極大——從總金額10塊錢的5個定制化小冊子訂單,到菜鳥體系雙十一的億級別定制化包材訂單。
愛陽光每天接到的定制品訂單數量超過10,000個。能滿足定制化需求,依靠的是對非標產品的數字化解構,以及人工智能匹配算法——不同的產品定制需求,拆產品參數;不同的訂單規模,拆訂單、合訂單。“這需要對不同品類的產品有深入的knowhow。”創始人表示。
對于擁有一定復購率的定制品,愛陽光在每一類SPU上配置不同的產品參數SKU,比如印刷品和包材的不同尺寸、工藝、材質等等。在客戶自主配置了不同參數并下單后,系統算法自動根據訂單規模和配置SKU形成階梯價。此外,愛陽光也將不同定制品復用極高的通用簡單品形成一個SKU,提高配置效率。
對于復購頻次低的定制化產品,愛陽光認為解構價值較低,主要通過數字化的標準流程去加快定制效率,比如快速分配設計團隊、提高客戶與供應商對方案的確認流程效率等。像門頭店裝這樣子存在供應商裁量環節的品類,還需要加上現場裁量管理等流程,數碼裝修供應商需要加上安裝實施以及愛陽光質量檢測等標準流程。
產品解構完,還需要做供應商畫像,否則算法的自動化匹配沒有基礎,畫像包括供應商地理位置、品類、工藝、業務流程、產能、設備型號、自動化程度、人工水平等等。
客戶下單、并根據客戶圖樣或者設計服務團隊完成產品訂單設計后,AI算法將訂單進行按照品類和數量進行拆解,并根據交貨時間及供應商產能情況,自動匹配合格供應商。供應商可在愛陽光供應商SaaS系統看到推單信息,根據產能情況選擇接單和自主排產;系統也根據供應商的接單情況動態調整推送。從愛陽光了解到,這樣定制品的接單和排產效率會比市場高出50%以上,部分訂單全流程無人參與。
小額訂單的實現,依靠的是訂單拆解后,將全國范圍內的同質化訂單分發給同一家工廠,使得訂單量達到廠家的開機條件;巨量訂單的實現,依靠的是將大筆訂單拆解至有同款設備的大量廠家同時排產,并通過愛陽光的色彩管理系統進行統一管理。
比如,某知名食品快消公司每個月的宣傳物料訂單涉及到4,000多個終端、覆蓋200多個城市。每次都由近百家供應商就近離散式交付,根據不同終端需求同時包括直接物流交付及含安裝服務交付,交付時間在5-7天內。
愛陽光對于大規模的定制化品類還擬開展智能制造的計劃,開發了一套圍繞業務邏輯的生產管理系統,試圖將數字化系統進一步延伸至核心供應商整個生產流程,這不但加快效率,也將提升非標品的毛利率空間。“但我們目前還需要進一步改善ProductMarketFit,還在與供應商磨合,抽離標準化模塊。”
多年沉淀的歷史采購數據也進一步指導生產。愛陽光根據過往的歷史數據預測全年不同時段、不同地區、不同品類的潛在下單需求,提前指導工廠的原材料采購、甚至排產,加快響應。大量的采購數據也向愛陽光傳遞上游的變化信息,愛陽光能很快知道上游產業帶的變化及價格變動,提前進行供應鏈布局和調整。
“客戶的極高粘度也應證了SaaS+AI數字供應鏈+交付能力對企業的價值。”據了解,愛陽光去年開始籌備“陽光企采商城”,將供應鏈能力和大客戶的SaaS能力對接給商城,用“陽光企采商城+輕量級SaaS+交付”服務于數字化基礎更弱的中小企業。
既然組織力不止在于內部的組織力,那在最理想化的組織狀態下,供應鏈應當呈現什么狀態?外部資源響應速度和準確度,不斷接近于自己人在組織內部從事生產的程度。
04“AI組織力”
品類廣泛、非標定制、組織高效。這樣的組織力怎么來的?
接下來聽到的事情讓36氪相當驚訝,創始人說他們公司大部分管理工作runbyAI。
“‘數字化組織決策’是愛陽光最具有特色的核心能力。”創始人張紅梅介紹道,通過清晰的數據系統替代人腦進行組織和業務決策。以及業務分析和經營分析。提高決策效率,讓決策結果減少人為干預,準確無誤。大幅度的提高人效降低成本,使整個組織在穩態中強有力的支撐了業務的擴張。”
實際上是將經過各部門簽字畫押的每一條管理規則寫到系統代碼去,讓系統直接管理。以銷售人員的績效和激勵為例,經過業務部門、HR部門及財務部門共識,將多維度的績效賞罰規則由系統執行,每月自動核算出銷售人員的薪酬獎勵;月度進度不錯時,系統還會自動給銷售人員推送小紅花兒,通過一些有趣的小玩意兒保持組織文化和活力。對于績效不達標的,系統出管理決策結果,該員工的升級、降級、加薪等全部在系統里直接有結果,不需要業務領導分析和討論。
此外,與一般事業部獨立核算盈虧不同,愛陽光讓每個部門都能夠被看獨立核算出盈虧的“獨立核算單元”。包括中后臺部門在內,每個部門都有收入;通過內部部門間結算,來核算每個部門的收入及盈利情況,并考核盈利指標。同時,讓前臺銷售和中臺供應統一工作績效、進而統一工作目標。
在聯動銷售與供應商之間,每一個類目后面都存在“客供團隊”的角色。我們越來越多在一些響應快速的組織架構中看到類似的角色,比如元氣森林將產品研發部門和銷售部門一體化、完美日記的產品經理從研發到銷售一腳踢、玩家將生產工程團隊前置至客戶端參與設計等——要有人既懂客戶的需求和語言,也懂供應商的能力和語言。
上面這些,統統都讓系統自動生成管理決定。“管理者要管理的是20%的例外決策,80%有決策邏輯的工作應該交給系統。”創始人認為。
愛陽光品類這樣廣泛,當初是怎么思考業務邊界的?“在實踐中發現客戶有強烈的需求。但一開始拓品類很痛苦,開始的時候有人說我們什么都想做,那等于什么都做不好。但是這跟客戶的多品類采購需求是矛盾的,B端客戶和C端客戶一樣,他們希望在一個系統里能采購到所有他想要的產品,就像C端客戶更喜歡天貓、京東的全品類電商,而不是垂類電商。我不斷找管理規律,發覺每個非核心物料品類的尋源、供應商開發管理、產品拆分和流程標準化都是類似的、可復制的,只是需要海量的管理成本去做,也正是因為如此,才逼得自己整個組織高度數字化,因為人管不過來了。因為非要贏得這場戰爭,就要想自己到底有什么武器可以用。”
在原有邊際條件下的常識不允許,那再往下一層去看看有沒有解決***;沒有,就再往下一層。“用科研的精神在數字化采購的賽道中探索非標品產業鏈的持續優化。”創始人說。
責任編輯:王與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