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量子力學必然會講到黑體輻射,黑體輻射是量子力學的起源之一。
但是很多書籍和科普文章把這個問題講得并不清楚,今天我就嘗試著給大家講一下這個問題。
我們人眼能看到周圍的物體,是因為物體上有光線進入人眼。
這里大家要注意一個問題,我們人眼看到的光線其實應該分為兩種。一種是物體本身所發出的光,比如太陽或者燒紅的鐵塊;
鐵塊自身就能發光
還有一種是物體反射的光線,比如月球就是反射的太陽光。
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
光本質上就是一種電磁波,和我們手機通信、WiFi、微波爐所用的電磁波本質上都一樣,只不過波長不一樣。
我們肉眼所看到的光線,其波長在400~780納米左右,這通常被稱為可見光。
其他長度波長的電磁波我們肉眼看不到。
比如說波長高于780nm的,被稱為紅外線,我們肉眼看不到,但是可以借助儀器觀察;
低于400nm的,被稱為紫外線,它能使熒光物質噶光,紫外線能量較高,比如夏天我們防曬主要就是防紫外線。
和上面提到的可見光,物體所發出的電磁波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就是物體本身所發出的,還有一種是物體反射出來的。
物體本身所發出的電磁波叫做熱輻射,這種輻射只和物體的溫度有關。
到底什么是黑體?
假如說存在某種物體,它只會發射自身的電磁波,而不會反射電磁波,那么這種物體就稱為黑體。
外界入射進來的電磁波,黑體能全部吸收,而不會發生反射。
黑體是物理學上的一種理想的模型。
比如說在空腔壁上開一個很小的孔,射入小孔的電磁波,在空腔內會發生多次反射,最終被吸收,不能從小孔再射出,所以這個小孔就成了一個黑體。
有孔的空腔可以看成黑體
在某些時候,太陽也可以近似看成黑體。太陽自身發出的輻射非常強,相比于自身的熱輻射它反射出來的光線微弱的可以忽略不計。
太陽也是一個黑體
科學家為什么要研究黑體輻射?
在19世紀后半葉的時候,歐洲的冶金工業發展迅速,技術人員非常希望能夠了解熱輻射的規律。
如果知道了輻射強度,波長分布和輻射體的溫度的關系,那么就可以通過鋼水的光譜來推測鋼水的溫度。
人們希望通過鋼水的光譜來判斷鋼水的溫度
這種在工業生產中的需求,推動科學家對黑體輻射進行研究。
實驗測出了不同溫度下輻射強度和波長的關系
當時實驗科學家們動作很快,他們測量了輻射的強度和波長,很快繪制出了黑體的輻射強度和波長的關系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兩點規律,①隨著溫度的升高,輻射強度越來越強;②隨著溫度的升高,輻射強度的峰值逐漸在向波長較短的方向移動。
既然有了實驗結果,人們總是要用科學理論來解釋實驗現象。
物理學家就開始尋找一個合適的理論,來解釋實驗得出的曲線。
那個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而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構成。
原子核和電子其實都在不斷地運動,既然運動,那么就會產生電磁波。
于是人們自然而然地就從電磁理論的角度出發來解釋黑體輻射。
當時比較著名的有兩位科學家做出了貢獻,一位叫做維恩,一位叫做瑞利。
他們分別給出了自己的公式,瑞利的公式后來經過金斯的修正,所以被稱為瑞利-金斯公式。
根據這兩個公式可以繪制出曲線,但是這兩個曲線都有一些問題。
瑞利-金斯線和維恩線都只能部分符合實驗結果
維恩公式在短波長區域和實驗結果符合得很好,但是在長波區域,出現明顯偏差;
而瑞利-金斯公式在長波區和實驗結果比較符合,在短波區卻不相符。而且不僅不相符,隨著波長的變短,能量趨向于無窮大,這被稱為“紫外災難”。
科學家們這時候才發現麻煩大了?現有的理論根本解釋不了實驗現象。
很多科學家都做了無數的嘗試,但是始終有問題。
這時候迫不得已,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假想“能否放棄傳統的能量連續的觀點,假如能量的釋放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釋放的能量只能是某個最小能量的整數倍。這樣是否可行呢?”
普朗格量子假說
按照這種思想,他很快給出了他自己的公式:
這一次,真的很完美,按照這個公式,算出來的曲線和實驗結果完美符合。
普朗克線完美解釋了實驗現象
照理說,一個科學家的理論能夠完美地解釋自然現象,應該是一件高興的事情。
但是普朗克的這種分立的、不連續的能量子的觀點,太驚世駭俗了,完全顛覆了當時人們的傳統觀念。很多科學家拒絕接受這樣的觀點。
普朗克自己后來也很痛苦,一度很后悔提出這樣的理論,他說“我的理論要么是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發現,要么就是胡說八道”
但是后來的事實證明,他的理論是正確的。我們這個世界確實是不連續的,而是分立的、一份一份的。
在他的影響之下,愛因斯坦進一步提出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玻爾提出了能級分立假說,解釋了氫原子光譜;
普朗克在不經意之間開辟了一個新時代,其他科學家在他的影響之下,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物理學科——量子力學。
我們人類社會也進入了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