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密,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研究會教學論***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習科學研究分會副理事長,全國現代教學藝術研究會副理事長。
在教學實踐中,每位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教學是有效的,但是總有些教師對自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甚滿意。那么,怎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呢?我有以下幾點建議,供大家思考和討論。
1
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課堂教學首要的一點是增強針對性。什么是“針對”呢?“針”是針灸所使用的針,“對”就是對準穴位。根據最新的針灸學教材統計,人體共有361個正經穴位,而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對準穴位,一針下去,就有療效,就能治病救人,這就是針灸學的機制。同理,課堂教學也要找準學生的“穴位”,找準一觸即感的“點”。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確實存在一些關鍵“點”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當學生有興趣的時候,他們學得最好;當學生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時,他們學得最好;當教學內容能夠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他們學得最好;當學生有更高的自我期望時,他們學得最好;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時,他們學得最好;當學生對教師充滿信任和熱愛時,他們學得最好……如果教師對學生的這些“點”了如指掌,在課堂教學中即可精準“點穴”,收到奇效。
然而,在現實中,課堂上的情況往往是復雜的,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找到學生一觸即感的“點”,而且要找到阻礙學生前進的“點”的***。正如葉瀾先生所說,當學生精神不振時,你能否使他們振作?當學生過度興奮時,你能否使他們歸于平靜?當學生茫無頭緒時,你能否給予他們啟迪?當學生沒有信心時,你能否喚起他們的力量?此外,教師還要掌握課堂情勢的轉化功夫和因勢利導的技巧。你能否從學生的眼睛中讀出愿望?你能否聽出學生回答中的創造?你能否覺察出學生細微的進步和變化?你能否讓學生明白自己的錯誤?你能否用不同的語言方式讓學生感受關注?你能否使學生覺得你的精神脈搏與他們一起歡跳?你能否讓學生的爭論擦出思維的火花?你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合作,感受和諧的歡愉、發現的驚喜?如果教師能夠巧妙找到學生的這些“點”,從而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那么教學的有效性就有了前提和基礎。
2
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向功能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學目標是需要考慮的第一要素,它在教學系統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學設計的基本任務是什么?美國學者馬杰(R.Mager)指出:教學設計一般由三個基本問題組成:目標——我要到哪里去?***/途徑——我怎樣到那里去?結果認可——我是否真的到了那里?教學目標發揮著明確的導向功能,目標不明就會導致教學因迷失方向而無效。這就像一個故事中所說的:
有一位聞名遐邇的心算家,能力極強,幾乎沒被人考倒過。一次來了一位青年,要心算家回答他的提問。心算專家說:“你有什么題目就說吧。”青年以較快的語調說:“一列火車發車時車上共928人,到站后下來74位旅客,上去68位旅客。過了30分鐘到了下一站,下來94位旅客,上去76位旅客。過了20分鐘又到了一個站,下來……”青年一連串說了許多上下旅客的數字,最后停下來,心算專家胸有成竹,不以為然地說:“你的問題說完了嗎?”“完了?!薄澳悄阋獑柺裁矗俊薄拔覇?,火車一共經過多少車站?”霎時心算家被問得張口結舌,無言以答。心算專家原以為,青年要問火車上共有多少旅客,沒想到青年問火車一共經過多少站,因此被青年給考倒了。導致心算家失利的并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缺乏正確的目標,可見目標的重要性。
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向功能需要教師有清晰的表達能力。馬克思和沃爾什(R.W.Marx&J.E.Walsh)的研究表明,教師在認知清晰度和口頭表達清晰度上的差異會造成學生在成就認知測驗上表現的差異。也就是說,有的教師雖然有廣博的知識,但表達能力不強,往往會影響師生之間的溝通與知識傳遞,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因此會受到影響。而如果教師有清晰的表達能力,那么他的提問就能被學生快速理解,并作出正確的回答,這樣就大大減少了教師重復表達的時間,從而將更多的時間用于教學。
明確的目標導向使課堂教學更加富有成效,而不至于因目標的模糊或偏離而無效或低效。試想那些隨季節變換而南來北往的候鳥,能夠長距離遷徙而終能到達目的地,不就是因為它們的腦中有著清晰的目標定位嗎?
3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呈現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將教學信息呈現出來,才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呢?這就需要了解一下心理學關于信息接受效果的研究結論。
有項經典的實驗表明:人對信息的接受,視覺占83%,聽覺占11%,嗅覺占3.5%,觸覺占1.5%,味覺占1%,其中視聽結合可達94%。而人對信息的記憶保存,單憑視覺為25%,單憑聽覺為15%,視聽結合可達65%。
還有研究表明:人對音響語言信息的接受能力為4.4比特/秒,而對畫面構圖信息的接受能力為46比特/秒,人們用一般***接受信息的速度為25比特/秒,而電視教材的通道容量最佳約為70比特/秒。
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善于選擇合適的呈現方式,以適應學生的需要,更要善于優化組合教學的呈現方式,使其在整體上發揮最優的功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多樣化的教學呈現方式不僅能大大增強教師教學的表達能力,而且能將聽課變成一種享受。埃弗森和埃默(C.M.Evertson&E.T.Emmer)等人的研究發現,在活動相對較多的課堂上,學生的破壞行為更少。萊薩考斯基和沃爾伯格(R.Lysakowski&H.J.Walberg)的研究也發現,教學多樣性與學生注意力的保持有關。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使用一些能夠吸引學生注意的技巧來開始一節課,比如挑戰性的問題、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歡快的聲音、神秘的獎勵等。
多樣化的教學呈現方式要求教師盡可能從有效引起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興趣出發,避免單一化呈現可能給學生帶來的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所謂“適當的教學是享受,不當的教學是煎熬”,多樣化的教學呈現方式是學生所喜聞樂見的。
4
把握好教學時間
高效利用教學時間可以在單位時間內收到最大的教學效果。史密斯在《時間與學校學習》中說:“時間是教育王國的金錢,教育需要時間……教師用時間提供教學服務,學生用時間購買學習。”很多研究表明,教師在教學中高效利用時間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關鍵特征,能不能高效利用時間就成為區分有效教學和無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標志。具體說來,教師對教學時間的掌控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正確的時間里做正確的事。課堂教學的時間是師生共有的,教師要做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事。如果在課堂教學時間里,教師因為個別學生的違規行為而大肆發火、訓斥,那就是在正確的時間里做了不正確的事。
2.在重要的時間里做重要的事。經過教師的精心組織,學生已經開始集中注意力聽講或積極參與相關的教學活動,說明課堂教學的重要時段已到,教師要抓緊去做這節課上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應被無關事件或細枝末節所干擾,從而影響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3.在集中的時間里做大事。在相對集中的時間里,教師要首先去做那些需要一定的時間保障才能充分展開的教學活動(即大事)。盡管在一般意義上,時間是需要珍惜的,但對于教學上的大事,是值得花費更多時間的。有時候是知識講授,有時候是問題討論。必要的知識講授若無時間保障,就會給學生留下“夾生飯”;困惑的問題若得不到充分的討論,就無法取得共識或深化認識。
4.在分散的時間里做小事。如何將一些零散的時間利用起來,是最能考驗一個教師的時間管理能力水平的。其實,分散的時間也是非常寶貴的,如果一位教師善于將分散的時間巧妙組織利用,就能夠使得整個課堂生動而飽滿。
5.在不同的時間里做同樣的事。有些事情需要在課堂上反復去做,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又不是單純重復,而是以不同的方式一次次去強化和深化。
6.在同一時間里做不同的事。課堂教學中的時間籌劃,不一定都是線性展開的,有時可以或平行或立體地進行。如在課堂教學的某一時間段,學生可根據教師提出問題和要求,以及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閱讀、探究、練習、寫作等。雖然學生都是在學習,但做的事情各有不同,這就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時間的使用效率。
5
掌握教學提問的***
教學提問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必要環節,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學提問卻常常因其小而被忽視。所以,教師要想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成為精品,就應該在教學提問上多加注意。
研究表明,提問依其解答距的不同可以分為四種層級或類型:
1
微解答距提問。學生只要參照學過的例題、例文即可回答。
2
短解答距提問。雖然并無現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可以依據現成“套子”進行變化與翻新。
3
長解答距提問。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而不是簡單地依傍或變通。
4
新解答距提問。要求學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調配提問中四個等級的問題梯度,為學生架設從已知通向未知的階梯,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啟發下,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步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有研究表明,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應該巧妙運用兩個最重要的停頓時間,即“第一等待時”與“第二等待時”。所謂第一等待時,是指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要等待足夠的時間,不能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學生來回答問題。第二等待時,是指學生回答之后,教師也要等待足夠的時間,才能評價學生的答案或者提出另一個問題。心理學家們經過對比實驗發現,如果教師在提問之后能夠等待3秒或更多時間,那么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和水平就會得到顯著提高??梢?,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來說,這兩個等待時并非可有可無的“雕蟲小技”,而是化腐朽為神奇的“生花妙筆”。
6
妥善處理課堂問題行為
課堂教學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好的管理可以出高的效益。研究表明,良好的班級學習氣氛,有助于學生有效的學習;反之,如果班級秩序不佳,則會影響多數人上課的專心程度及學習氣氛。高效能的教師會盡量減少學生的偏差行為;低效能的教師則會執著于糾正學生的偏差行為。凱恩斯在《課堂中的問題行為》一文中談到:一個學生的問題行為,可以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誘發另一個學生不聽講,甚至其他問題行為的蔓延。
那么,怎樣對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行為進行***性分析呢?Leach認為,課堂問題行為可從八個方面進行分析:1.程度——這種行為對課堂秩序的干擾達到何種程度;2.持續時間——這種行為持續時間有多久;3.頻率——這種行為多長時間出現一次;4.背景情況——這種行為發生的原因;5.聯系——這種行為是否與其他特定行為關聯;6.普遍性——這種行為是否在很多情況下出現;7.正常性——這種行為是否偏離了同學的正常行為;8.對其他同學的影響——這種行為是否干擾其他同學,怎樣干擾其他同學。這種系統深入地***分析,有助于教師清楚地把握課堂問題行為的性質與特點,為妥善處理這些問題行為提供了依據。
對于課堂問題行為的處理,Slavin提出了四步反應計劃。四步反應計劃是指教師在干預問題行為時,采取的干預反應可以分為四步:
1
當學生在課堂上開始失去興趣或開始出現問題行為時,教師首先“提供情境幫助”(第一步),以幫助學生中止分心和停止問題行為,繼續學習;
2
如果學生繼續分心和表現出問題行為,教師可“采取溫和反應”(第二步),將學生喚回到學習任務中;
3
如果“溫和反應”無效,教師可“采取中等反應”(第三步);
4
如果“中等反應”仍不起作用,教師可轉而“采取強烈反應”(第四步)。
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在課堂管理中實施四步反應計劃,的確比不分青紅皂白“狂下猛藥”要科學合理,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以及人本化管理風格的形成。
7
重視對學生的學習指導
讓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世界范圍內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之一,就是日益重視對學生的學習指導。所謂教學,一半在教,一半在學。教學的最高境界就在于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指導,實現教向學的轉化,真正達到“教是為了最終不需要教”的目的。
首先,學習指導要分層、分類、分科進行?!胺謱又笇А本褪且紤]到學生的層次是不一樣的,其對學習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分類指導”就是要考慮到學生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不可一概而論、統一要求,而應該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分科指導”就是要考慮到學生所學各門學科的不同內容及特點,并結合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指導。
其次,學習指導要采取多樣化的指導方式。如系統傳授式、專題講座式、學科滲透式、規程引導式、咨詢診療式、示范點撥式、省悟自得式、經驗交流式等。有人給學生的學習流程總結了一個“八先八后”的口訣:“先預習后聽課,先思考后發言,先議論后請教,先理解后記憶,先筆記后整理,先復習后作業,先基礎后擴展,先規程后操作?!边@個口訣因為好記易學、好操作,學生喜聞樂見,所以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最后,學習指導要致力于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學習策略。每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學習者,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真體會、善于發現和總結屬于自己的最優的學習***。如有的同學總結出“四大金剛助學法”:預習本——記下第二天預復習的內容,避免盲目學習;疑問本——把感到棘手的問題記下來,以便請教教師和同學;重點本——把重點內容記錄在案,復習時有所側重;錯題本——把平時作業、測驗、考試中的錯題記下來,避免重犯。有的同學總結出“加減乘除法”:加者,指追加一點(積少成多);減者,指減少徒勞之功(提高效率);乘者,指乘勝追擊(將進步轉化為動力);除者,指掃除障礙(學習、心理障礙)。還有的同學總結出“重復放電影法”:一部好的電影,人們多看幾遍,就可能連電影的臺詞都能背出一部分。中午休息時間,可以進行一次“放電影”(伏在桌上);晚上睡覺前,可以進行一次“放電影”(躺在床上);早上起床后,還可以進行一次“放電影”(吃早餐時)??傊?,學習指導就是要引導學生做一個成功的學習者、主動的學習者。
【作者:李如密,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德育》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