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一口金刀八桿槍威震遼國。在民間楊家將的故事廣為流傳,為了保護大宋的江山,楊家數代人前赴后繼為國戰死沙場,楊家的女將也個個上陣殺敵,書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故事。
楊家將演義并不是完全虛構,而是取材于正史。在北宋年間確實有著楊家將,祖孫三代一門忠烈,為保衛宋朝而征戰沙場。楊家的事跡被改編成各種演義故事、評書劇本,經過眾人的口口相傳,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只是演義并非歷史,楊家將虛構的部分完全大于正史,在歷史上沒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楊家將一種精忠報國的故事。
楊家第一代楊業楊業是演義中的楊繼業,金刀老令公,這是一個真實的人物,他的故事大致和演義相仿。
楊業是后漢麟州刺史楊信的兒子,少時就擅長騎馬射獵。自年輕時起,楊業就跟隨北漢世祖劉崇,深受重用,被賜姓名為劉繼業,后又多次升遷為節度使,因驍勇善戰屢立大功,當時都稱呼他為“無敵”。
五代時期割據戰爭不斷,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政權先后更替。郭威取代后漢建立了后周,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則另行建立了北漢,北漢是十國之一,也是十國里唯一一個在北方的政權。后周的郭威、柴榮都是一時明主,只用了數年就富國強兵,可惜柴榮英年早逝,留下幼子柴宗訓即位,其后趙匡胤黃袍加身輕易取代了后周,建立了宋朝。
宋朝建立后,趙匡胤開始平滅各割據政權。北漢自劉崇去世后,歷經劉鈞、劉繼恩、劉繼元,雖然經歷了四位皇帝,其實時間并不長,北漢也就存在28年。這時正是劉繼元在位,他任命楊業抵擋宋軍,不久趙匡胤親自帶大軍征討,自知不敵的楊業帶兵撤回太原,大怒的劉繼元撤了他的兵權。宋軍包圍太原時,楊業又帶數百騎軍突襲宋軍,但還是打了敗仗,差點被俘。這時因為契丹率軍來救援北漢,宋軍沒能攻下北漢就撤軍了,楊業對契丹卻沒好感,要率軍偷襲契丹軍,獲取他們的馬匹,因劉繼元不同意只得作罷。
天下大勢已定,滅亡北漢勢在必行。趙匡胤沒能攻下北漢,趙光義即位后又親自率軍攻伐北漢,劉繼元抵擋不住,投降了宋朝,只有楊業仍據城苦戰不降。趙光義早聽說過楊業的大名,讓劉繼元派人招降了他,楊業面北而拜大哭一場,投降了宋朝。趙光義非常高興,讓他恢復了原名楊業,大加賞賜,并任命他為代州知州,鎮守邊境,楊業十分感動,自此對宋朝忠心不二。
遼景宗耶律賢率十萬軍大舉進犯雁門關,宋遼大戰爆發。這一戰楊業率騎軍從背后襲擊遼軍,大敗遼軍,自此楊業之名威震遼國,遼軍看見他的旗號就逃跑。也正是因此,邊關的將領都非常嫉妒楊業,暗中上書誹謗他,宋太宗卻展示了對他的充分信任,書信看完后也不多問,只是封好交給楊業。
雁門關大捷是宋遼戰爭中的其中一仗,其后為了收復燕云十六州,宋太宗開始北伐遼國。雍熙北伐中,宋太宗命曹彬、米信、潘美兵分三路伐遼,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另有監軍王侁、護軍劉文裕。前期三路大軍一路大捷,連克云州、應州、寰州、朔州,但隨著西北路軍米信的失利及東路軍曹彬慘敗,形勢逆轉,宋太宗急命三路大軍撤退,同時讓潘美的大軍保護四州百姓遷徙到內地。當時遼軍勢大,又重新收回了寰州,楊業建議避免與遼軍正面作戰,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石竭谷口攔截遼軍,護送三州百姓安全撤離就可以。這在當時是一個良策,但監軍王侁反對他的建議,非要大張旗鼓的前進,并嘲諷楊業害怕遼軍不敢戰,空有無敵之名。楊業本是降將,又性格剛烈明,***率先死命殺敵,并請潘美帶兵在谷口接應。
楊業這一去就沒能回來,落了個馬革裹尸的下場。遼國的統帥是名將耶律斜軫,他讓蕭撻凜埋下伏兵要生擒楊業。遼軍先假裝敗退引誘楊業進伏擊圈,一路把他殺到狼牙村。王侁的軍隊看到遼兵撤退,以為遼兵大敗,紛紛跑出來開始搶功,潘美也不能阻止。等知道楊業戰敗后,王侁又帶兵跑了。楊業力戰殺到谷口時,谷口已經空無一人,楊業只能繼續奮力死戰,最終中箭被俘。楊業感嘆宋太宗對他的恩情,打了敗仗再無面目求活,絕食三天而死。
楊業死后,他剛毅忠烈、視死如歸的精神深受兩國敬重,傳為一段佳話。宋太宗聽說楊業死后非常悲痛惋惜,對他進行追贈并厚賜他的家人,同時潘美被連降三級,王侁、劉文裕被流放。正是因為楊業,才有了忠義楊家將的故事,但潘美被黑成奸臣也是不符合事實的,這次事件潘美不應負主要責任。其實論對北宋的功勞,開國元勛潘美是遠大于楊業的,死后被追贈為鄭王,配饗太宗廟庭,還是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這待遇遠不是楊業能比的。
此外,楊門女將中只有楊業的妻子佘老太君是真實存在的,但又與歷史不同。佘太君的歷史原型折太君,出身于大名鼎鼎的折家軍,這才是個真正數代為國血染沙場的名將家族。折太君出身名將家族,文武雙全,自嫁給楊業后一直在后方予以支持,但沒有上戰場的經歷。
楊家第二代楊延昭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八王趙德芳,三郎馬踩如泥,四郎八郎流落番邦,五郎出家五臺山,七郎被潘賊亂箭射死高桿上,射了一百單三箭,七十二箭透心穿,老令公楊繼業碰死在李陵碑前,只剩六郎穩坐中軍帳。楊家將演義中,楊繼業有七個兒子一個義子分別為“平定光輝,德昭嗣順”,號稱七郎八虎。血戰金沙灘一戰后,八個兒子只有楊六郎一人回到了家中,其后是楊六郎鎮守邊關的故事。
《宋史》中關于楊業的兒子有兩段記載。第一是“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這是在雍熙北伐中的記載,當時楊業被俘,他的兒子楊延玉戰死。第二段是“業既沒,朝廷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并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并為殿直?!边@是楊業戰死后,宋朝賞賜他的兒子,延朗、延浦、延訓、延瑰、延貴、延彬全部加封為官爵。這樣看來,在歷史上楊業也確實是七個兒子,最有名的無疑是楊延朗。
楊延朗就是演義中的楊六郎楊延昭,是北宋的名將。不同于演義中他是楊繼業的六子,他是楊業的長子,他被稱為楊六郎不是因為是老六,而是一個綽號。遼國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克星,遼國人就把楊延昭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稱呼為楊六郎。
楊六郎自幼沉默寡言,喜歡軍陣類的游戲。楊業認為楊六郎像自己,每次出征都帶他隨行,北伐中六郎擔任先鋒奮戰于朔州城下,被箭射穿手臂仍越戰越勇。繼楊業后,楊六郎一直鎮守邊疆,他有勇有謀,曾潑水凝冰城抵御遼軍,也曾多次大敗遼軍,守護著邊關的安全。
同時期宋朝還有一個名將楊嗣,不過他和楊家將沒有關系。《宋史》記載“嗣與延朗久居北邊,俱以善戰聞”,宋真宗也稱贊兩人忠勇地守衛著邊關。楊七郎楊延嗣的故事可能取材于楊嗣,不過楊嗣不僅比楊延昭大不少,而且他們連同鄉都不是,楊家將第二代只有一個楊六郎。
楊家第三代楊文廣楊家將演義中楊延昭的兒子是楊宗保,楊宗保的兒子是楊文廣。在歷史上是沒有楊宗保的,這是個虛構的人物,楊延昭的兒子就是楊文廣?!端问贰分杏涊d楊延昭有三個兒子,曾鞏《隆平集》也記載他的三個兒子為傳永、德征、文廣,最有名的是楊文廣。
楊文廣出身于世家,是北宋的名將。早年楊文廣曾參與鎮壓張海起義,以軍功晉升為殿直,范仲淹對他的軍事才能很是看重,不過因宋朝與西夏合議,楊文廣并沒能上陣殺敵。其后,楊文廣跟隨狄青參與過平定儂智高之亂,也大敗過西夏,還曾獻策奪取幽燕地區,不過還沒實現就去世了。
楊家將真正有詳細事跡記載的就只有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人,自楊文廣后,楊家將在正史中就沒有了記載。綜合來說,楊家將只有四位真實人物,遠沒有演義中的那樣慘烈,不過楊家三代確實一直在征戰沙場,保衛大宋的趙氏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