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根基,也是一個國家的認同基石。
遍觀整個文明世界的歷史,再無一個***國家像今天的印度這般:只1個國家,卻有著122種語言。
這122種語言,包括22種印度憲法第八附表中所列出的語言,也即表列語言,以及各邦確認的、使用人數超過1萬人的100種語言,也即非表列語言。
但在這122種語言之外,還有1474種無法確定的語言,存在于這塊土地上。
根據2011年的普查統計,印度96.71%的人口母語為表列語言,3.29%的人口母語為非表列語言或“其他語言”。
普及程度前10的語言分別是:印地語、孟加拉語、馬拉提語、泰盧固語、泰米爾語、古吉拉特語、烏爾都語、卡納達語、奧里亞語、馬拉雅拉姆語。
這些語言涉及到了四大語系——印歐語系語言的使用人數占比為78.07%,達羅毗荼語系語言的使用人數占比19.64%,南亞語系語言占比為1.11%,漢藏語系語言占比1.01%。
好聽點說:印度是語言的活寶庫;
難聽點說:印度上千年文明史,卻連基本的民族整合都沒完成。語言演變背后是歷史的演進,要想看透印度歷史的演進邏輯,語言,毫無疑問是最適宜的鑰匙。
概括地說,印度當下的語言現狀有3種怪象:
其一,非母語英語,卻力壓使用最廣的印地語,成為了印度最具“話語權”的語言。盡管,在印度,只有10%的人口能熟練使用英語。
10%的人就能決定“語言霸主”?
因為使用英語的這群人包括了控制著印度政治、經濟、文化的所有精英群體。請注意,是所有,不是基本、也不是幾乎所有,是所有。
這些高種姓的“肉食者”,在全球視野中制造出印度是一個“英語國家”的假象,盡管絕大多數中低種姓的印度人,只能說句“sorry”。
其二,印度正兒八經的母語梵語,也就是佛經原典所使用的語言,在現在的印度已經瀕于滅亡。梵語的使用人口,僅占印度人口比例的0.49%,甚至還沒有世界其他國家學習梵語的人數多,可以說是觸目驚心。
中國主流學界所學的“印度語”,包括玄奘法師所學的印度語、季羨林老先生所學的印度語,都是梵語。
其三,“印度語”啊,其實是個偽概念。印度至今沒有國語——壓根兒就不存在印度語。印度獨立之初,曾經想把印地語作為國語或者唯一的官方語言,但遭到地方語言民族主義勢力的激烈反對,最后只得妥協,出臺了一個“三語方案”。
什么三語方案?簡單說,規定學校必須教三種語言,即本地區語言、英語、印地語(在非印地語地區)或其他一種地區語言(在印地語地區)。
民族母語瀕死,外族語言霸權,13億人的國家連個“普通話”都沒有!
語言怪象,切斷了民族整合的步伐。說著122種語言的印度人的國家認同,注定是支離破碎的。
而強人莫迪及他身后的印度人民黨,又選擇了一條整合國家認同的不歸路——
印度教民族主義。“印地語”一詞源自中世紀外來***入侵者對印度教徒的稱呼。在印度人中,總會引起“印度教徒的語言”的聯想。
莫迪抓住了這一文化認知,上臺以后,大力推崇“印地語優先”,并將印地語與印度教綁定,著力將印地語擴展為所有印度教徒的通用語。寶萊塢也推波助瀾,90%以上的電影語言,都使用印地語。
從本質上來說,印地語打的是宗教民族主義的牌,印地語背后是印度教。
以主流宗教,整合國家認同,聽起來合理,但卻是南轅北轍。
因為莫迪誤診了印度國家認同缺失的病根——問題不在印地語,問題是在英語。別看印地語的使用人數最多,但影響力最大的語言,還是英語。這算是從大英帝國殖民時期便種下的文化遺毒。
本質上來說,英語的強勢存在才是阻礙印度建構國家認同的根本障礙。
第一,英語連著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絕大多數印度人的英語是后天習得的,這需要相當程度的教育資源投入,離不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條件。
英語就此成了一道“語言種姓”——只有高種姓的上層人,才有機會習得英語。英語無疑加劇了印度階層固化,給底層人已經窄得離譜的上升通道,又加了一道門閂。
第二,英語加劇民族間分化。英語的強勢地位必然阻礙印度民族文化的發展和民族意識的整合,簡單講,英語的強勢會消解本土語言的地位。
舉個例子來說:
在人口近8000萬的泰米爾納德邦,80%該邦人口,拒絕選擇印地語作為第二或第三語言,而是選擇了英語。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英語連著殖民主義。殖民主義在印度陰魂不散,招魂幡便是英語。
印度上層人,包括尼赫魯在內,在英語教育下長大,意識形態、價值判斷、思維方式受到了以英語為載體的西方文化的影響。
他們在內心將自己定位為西方人,仰望西方模式和技術,渴求西方世界的認同。
于是,在印度獨立半個世紀后,“西方中心主義”仍然籠罩在印度上空,造成印度的各種制度、政策“水土不服”。
講到這兒,朋友們應該能咂摸出其中語言背后深邃的民族文化心理了。
為何印度人沒有印度認同?
莫迪將病根兒歸咎到宗教上,力圖通過宗教,建構國家認同,不惜犧牲掉所有非印度教徒。
但實際上,病根兒哪里是宗教,真正對病根是殖民主義與種姓制度對印度國家的雙重割裂。本質上,還是階層社會的壓迫、“宗主國”的壓迫,撕裂了社會。從政治上擺脫前殖民國家并不難,但從精神上擺脫殖民主義影響,則必須要剪除外族語言——英語在本土文化中的強勢地位。
哪有一個“***國家”,卻仰別國文化、別國語言之鼻息的?
不向英語開刀、不向“精神英國人”開刀,莫迪如何能建構“印度人”的認同?
或許莫迪不記得英國殖民者當年的冷血宣告:
“我們統治印度,就是盡最大努力在我們和被我們統治的億萬印度人之間形成一個能夠起媒介作用的階層。這個階層的人的血統和膚色是印度的,而其趣味、觀點、道德和心智是英國式的”。
不消滅這個階層,妄談精神上的獨立,可笑,也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