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樹下的老洋房
歷經百年風雨,見證時代變遷
無數名家大亨
都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生活印記
本周,我們邀您一起
感受梧桐樹下的文化韻味
漫步風貌區
孫瑜舊居
武康路240號
孫瑜舊居位于武康路240號開普敦公寓,建于1942年,占地面積126.7平方米,建筑面積429平方米。建筑為四層混合結構,立面豎三段劃分,中部凸出,東側一二層之間有白色凸起線條裝飾,左側有通高二到四層的長窗。方形門窗,樓梯間開圓形窗洞,本色水泥外墻,平頂。底層為附屋,樓上是住宅,每層一套,共三層。公寓的三棱體外形帶有明顯的歐洲現代派建筑風格,也呈現出流線型風格,明快流暢。公寓的銳角轉角的弧形處理非常巧妙,以細小白色轉角窗點綴,又與沿街立面窗形走勢連貫,使整幢樓看似正在行走的船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以所在道路序號稱呼,又名二四〇公寓。
人物簡介
孫瑜
孫瑜原籍四川自貢,生于重慶,原名成玙。1914—1919年就讀于天津南開中學。“五四”時期參加反對北洋軍閥的***。后進入清華大學文學系,畢業后在威斯康星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攝影學院學習文學、戲劇和電影。1927年回國加入長城影片公司和民新影業公司,編導《漁叉怪俠》和《風流劍客》。30年代初,轉***華影業公司,執導《故都春夢》和《野草閑花》。
1932年完成影片《野玫瑰》。與蔡楚生、史東山合作編導的《共赴國難》,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的抗日故事片。1933年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在上海成立,當選為執行委員,同年編導《天明》和《小玩意》。1934年編導以筑路工人生活為題材的《大路》,成為其代表作??谷諔馉幦姹l后,到重慶擔任中國電影制片廠編導委員,編導影片《長空萬里》和《火的洗禮》。1948年加入昆侖影業公司。1950年編導《武訓傳》。1956年編導《乘風破浪》《魯班的傳說》和黔劇戲劇片《秦娘美》。為中國影協執行委員、常務理事。著有回憶錄《銀海泛舟》等。
人物故事
第一部“有聲片”
1930年12月3日,由孫瑜編導的影片《野草閑花》在上海與觀眾見面。作為30年代初聯華影業公司倡導的“復興國片”運動中的代表作品之一,《野草閑花》在大批粗制濫造的神怪武俠片中脫穎而出,尤其受到了知識階層和青年學生的青睞,使聯華影業公司成為“復興國片之革命軍、對抗舶來影片之先鋒隊”,引領了30年代中國電影新潮流。
孫瑜將全部精力與***都投入到這部自編自導的影片拍攝過程中。在分鏡頭、鏡頭處理和攝影技巧上,孫瑜采用了象征、對比、疊印、序幕等在當時十分新穎的手法,大量運用了出色的蒙太奇電影語言,鏡頭流暢簡潔。他將國外所學的電影拍攝技巧靈活運用到創作實踐中,創造了獨具一格的“浪漫寫實”的藝術風格和影像風格,令觀眾耳目一新。
更難能可貴的是,《野草閑花》雖然是一部默片,卻是中國第一部有專門作詞配曲的電影插曲的影片。該片的插曲《尋兄詞》由孫瑜作詞,其三弟孫成璧作曲,委托大中華唱片公司灌制成蠟盤唱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還沒有在中國問世,但許多影院為放映外國有聲片已配備了相關的設備。
電影《乘風破浪》工作照,中為孫瑜
1930年深秋,寒風蕭瑟。作為《野草閑花》的編導,孫瑜親力親為、廢寢忘食,整整三天駐扎在上海首映該片的影院放映室里,全神貫注、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銀幕。每當銀幕上出現阮玲玉和金焰唱歌的畫面,孫瑜就立刻把電唱機的唱針放到事先標好印記的唱片上,從而使觀眾第一次在觀看國產影片時聽到了與劇情完全吻合的并且由劇中演員親口所唱的歌聲。這首插曲在影片***出現兩次,且與故事情節緊密相聯,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體現了孫瑜作為編導的社會責任感,詩意地表達了強烈的反封建意識和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再加上兩位明星阮玲玉和金焰的傾情演唱,很快便傳遍學校和街頭。
《野草閑花》由此被冠以“中國第一部配音有聲片”的稱號。孫瑜以獨創的詩性電影美學譜寫了中國電影史嶄新的篇章,被譽為“詩人導演”。
孫瑜(葉雄畫)
信息來源:《200031——一個歷史街區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