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圖)
現在的90后,對形容某人生活幸福有一個特別的定義,叫“年紀輕輕,貓狗雙全”。
在豆瓣“愛貓生活”小組里,有57萬組員,自稱“貓奴”,精心準備著“主子”生活日常的一切。在這里,你能找到養貓的攻略、注意事項,能參與養寵問題的討論,能領養,還能參加貓用品的團購、轉賣等,可以說事無巨細。
豆瓣老用戶佩佩就表示,從進入愛貓組的那一天起,養貓這件事情就算真的“上道兒”了。
對于當今貓奴、狗奴來說,對寵物傾注多少關心都不顯得過分。但將時間倒推一二十年,那時候貓狗對家庭來說很多擔任的是“看家護院”“逮老鼠”等功能性角色。
現在養寵人士中,將寵物視為家人、朋友、孩子等重要角色的比例高達88%。在寵物主養寵動機中,“陪伴自己”占比最高,“增趣”“解壓”“陪伴家人”“打發時間”等位居其后。
寵物不再僅僅充當看家護院或是博取主人愉悅的簡單工具,而是和諧地與主人共享快樂的生活空間。
而隨著空巢老人、獨居青年等社會結構的改變,以及家庭養寵觀念的進步,都令寵物的情感價值得到提升,成為驅動寵物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對成年人來說,寵物是繁忙工作中的一個朋友。
90后的磊坤就直言,自己獨身一人異地工作,是寵物的陪伴讓自己有了一個“家”。每天有兩只貓“在回家時迎接我,有時用頭蹭我,或者枕著我的腿睡覺”等等,“都是非常幸福的瞬間”。
而像他這樣的獨居青年,目前我國約有一億人,養寵也成為他們中許多人的選擇。
當代年輕人光是有貓狗還不夠,還要為寵物的幸福生活買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帶來人們養寵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接下來則是寵物數量的持續攀升和對養寵質量的更高要求。
如果為當今中國的寵物主畫像,那么“女性”“90后”“高學歷”字眼占比最高,其中,超過一半的寵物主養寵時間還不到3年。
高知,年輕,又是新手——這樣一群年輕的寵物主,習慣于用消費來表達愛,非常愿意為寵物們在吃喝玩樂和醫療保健等各個方面花錢。“絢寵派”一詞便應運而生。
艾瑞咨詢發布的《2021年中國寵物科學喂養行業研究報告》顯示,“絢寵派”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以18至35歲的女性為主。
這一類人群學歷以本科為主,家庭月收入大多在15000至30000元之間。花再多的錢,寵物主也愿意為“毛孩子”們買單,Z世代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95后養寵人士花銷為90后的2.1倍。
科學養寵理念現已逐漸被大眾接受。
研究報告顯示,關于寵物主養寵理念,僅有1%的寵物主滿足于僅保證其溫飽的佛系養寵,而高達31%的寵物主注重科學養寵,追求寵物身心健康與外在形象協同發展。
新時代背景下,人們愿意將自身的消費結構映射到自己的愛寵身上,關注它們的感受與生活質量,從而超越了簡單的飼養關系。
加之寵物主收入水準和消費水平的提升,精細化養寵趨勢隨之而來,養寵消費結構日益多元化。如今的貓貓狗狗,不僅要吃得精細,還有了運動、瘦身等健康需求,甚至社交、住宿、出行、娛樂等快樂訴求。
獵聘《2020年90后職場人洞察報告》顯示,有50%寵物行業從業者是“90后”。年輕人正在有趣、發展前景好、收入高的新職業領域充當主力軍。
寵物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當下,寵物領域新職業更是層出不窮,受到熱捧。
如果你翻看抖音,會發現一大批萌寵博主有著數量可觀的粉絲與流量,這些粉絲密切關注著他們發布的萌寵日常,追隨他們“云吸狗”“云吸貓”并互動、打賞,似乎從視頻中也能收獲真實養寵的快樂。
寵物行業的工作,除了與萌寵打交道的溫馨日常,其較高的回報與收入更加讓人稱羨。這類型的工作還包括尋寵師、寵物殯葬師、寵物美容師、寵物寄養官……
(視覺中國/圖)
拿寵物入殮師舉例,從業者認為這是一個“有人情味兒”的工作。
正像日本電影《入殮師》中寄予人類離別情感的敬意與安慰,寵物入殮師則將這種情感投射給寵物,陪伴它們走完最后一程,并留下紀念。“好好送別”,對每個寵物主人來說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入殮師也成為這份意義的承擔者。
許多愛寵者選擇做這份職業,正是因為更加能與失去愛寵的人們共情,因而更能夠提供這樣的場合與合適的服務。
再如寵物美容,隨著愛寵人士對寵物越來越精致化的需求,寵物美容已然成為風頭正盛的寵物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干凈毛發”“清爽氣味”甚至“酷炫發型”,精致的愛寵人早已不滿足于自我精致,更要求寵物“扮靚”。
漸漸地,年輕人成為“寵物經濟”的主力軍,這背后是人們對寵物濃厚的感情,是貓狗和其他寵物能夠提供給主人的情緒價值。
隨著需求增加,寵物服務也越來越精細化,圍繞寵物衣食住行的消費行為具有“擬人化”傾向。
寵物正在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不僅是他們的家人,朋友,更是他們的精神寄托。親密的人寵關系使得寵物市場呈現出“擬人化”,新興養寵物人群對生活品質的不懈追求由此體現。
當下,“它經濟”的個性化、專屬化消費市場正在不斷細分和發展,進一步催生了相關行業、產業的健全和完善。
而美容、訓練、保健,甚至殯葬等為代表的寵物服務業,成為“它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正迅速吸收著新的從業者加入,也必將迎來更完善的市場規范和更廣闊的生長空間。
陳怡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