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每寸土地都有故事,每條街巷都是歷史。
跟我一起走進板倉街,找尋時光沉淀下的金陵記憶。
▲一條板倉街,街頭與街尾的打開方式都不同。
板倉街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太平門外,南起于龍蟠路(近地鐵4號線崗子村站),北至花園路(近地鐵4號線蔣王廟站)。
從崗子村站1號口出來,就可以看到板倉街的路牌,板倉街也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板倉街西面是太陽宮和紫峰兩個標志性的建筑,還有我們熟悉的玄武湖。
這條在紫金山腳下的三里長街,有著絕佳的地理位置,一面風景,一面市井,卻總是被人忽視。
01
板倉街附近明代功臣墓
在板倉街東面北安門街旁,有著兩座神秘的明功臣墓。一是仇成墓,二是常遇春墓。
順著北安門街一段水泥墻隔開的小門進入,沿著登山步道往右邊走,就能先看到仇成墓。
仇成墓神道石刻較明初其他功臣墓破壞更嚴重,兩只石虎都倒在泥土中且前腿都沒有了(現用水泥修補了)。
經實地考察,現在仇成墓已經沒有墓丘了,墓前石刻也只剩下1個石武將,2個石虎,2個石羊,2個帶馬弁的石馬。
走另外一條竹林道,大約30米,便會發現常遇春墓。掩映在一片竹林中的常遇春墓,多少帶有一點神秘和野趣。
常遇春墓原址為六朝古剎草堂寺,元末草堂寺毀于戰火,明初以其地為常遇春墓址,現址墓道兩側尚存1個石柱,2個石馬,2個石虎,2個石羊,2個武將石像。
南京作為十朝都會,明初這段時期在南京歷史研究者的眼中更是非常重要的歷史階段。
南京作為明代都城的這些年,很多優秀的建筑應運而生,他們遺留下的種種遺跡都從各個側面向我們展示著那段輝煌的過去。
02
消失的板倉街78號
《非常周末》是老南京人非常熟悉的一檔節目,此節目正紅火的時候,板倉街也跟著沾了光。
去鎖金村機械電影廠看這檔綜藝節目的人,給板倉街帶來了些許人氣。
而后來大家對板倉街的印象大多數板倉街78號的南師大紫金校區。
南京師范大學紫金校區是原化工部南京動力專科學校校址。2000年并入南京師范大學。
紫金校區雖然占地面積不大,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經過幾十年不斷的精心建設、維護,校園里大樹參天,濃蔭蔽日,校園里水杉路、梧桐路、雪松路、玉蘭路、香樟路經緯相交。
學校一直有變化,但是大門口那個高大的雪松,卻一如既往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第一教學樓是由江蘇省建筑工程管理局設計的仿蘇建筑,盡管屋頂銜架有所改造,配色略有更改,但標志性的“尖窗”造型也依舊保留著。
曾經風格古樸的圖書館,少不了南師學子排隊、晨讀、復習的身影。
小小的板倉街78號,給了南師大紫金校區的學子們四年溫暖的大學生活。
時光流逝,紫金校區也在光陰里改變了很多。
2017年3月3日,南京師范大學從紫金校區搬到了仙林北區。
今年5月8日,南京師范大學紫金校區掛上了南師大玄武科技園的牌子。自此,板倉街78號成為很多人的回憶。
03
板倉街的人間煙火
順著板倉街從南至北走過去,一眼望去,最多的就是梧桐。
相比于長江橋的宏偉,夫子廟的喧鬧,中山陵的靜穆,或許對于南京人而言,真正讓人怦然心動的還是要從一棵梧桐說起。
生活在南京這個城市,哪怕一條最尋常不過的馬路,有了梧桐樹的加持,也會變得更有氛圍感。
不只是秋天,任何季節漫步白下路的梧桐林蔭,都能緊密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核心溫度。
從崗子村出來走不遠就能看見四紅包子的店面,和后宰門的四紅包子是一家店的分店,口味和做法相差無幾。
沿著板倉街走著,你會發現這里的面館很多,開心面館、重慶小面、三百碗長魚面館、相約燴面、海碗面館……
一路面條店數不勝數,可以說是南京當之無愧的面條街,隨便來上一碗面,都能驅走一整個冬天的寒意。
然而板倉街的美食遠不止于面條,沿街無盡的商販,水果、包子、甜品、小吃,都是鮮活的色彩。
據老者介紹,板倉的變化并不大,街道比以前寬了許多,沿街的商鋪自然是多的。但究竟是在太平門外,與都市的繁華總還是隔著點距離。
跑環陵路,爬紫金山,逛鎖金村菜場,去花園路大蘇果,好像就是板倉人生活的全部。
板倉街說來也是奇妙,背靠紫金山,坐擁玄武湖,一層平坦開闊,依稀可見紫峰大廈,一邊又滿目山景,峻朗逸清。
在板倉街上,還有著明中山王徐達墓(板倉街190號,目前暫未***)和岐陽王李文忠墓(蔣王廟街6號)兩座墓。鬧市中的那一抹莊嚴肅穆靜靜地融入了板倉人的生活。
“板倉街78號”,對于每一個被紫金愛過的人來說,都是他們永遠的家。
而住在板倉街的人也會告訴你,其實從板倉街49號入口,走登山道至地磁臺然后走天文臺路到天文臺,上行至西馬腰處再沿登山道至山頂,才是最好走的登山之路。(由于環境太好,小心野豬出沒)
閑來無事,不妨到板倉街走一走,感受熱鬧,感受寧靜,感受獨屬金陵的文化印記吧。
-END-
撰文、攝影‖梅梅子
今日話題互動
你對板倉街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評論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