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中山5月4日電題:探訪世界上海中最高施工通道
中新社記者蔡敏婕
伶仃洋上,陽光直射,海風吹襲。在距離海面約90層樓高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東塔和西塔之間,有條跨度約3000米的懸空“貓道”。24歲的機械管理員梁麒鋒近日在高空上進行主纜架設施工前的夜間照明準備工作。“此前還有點恐高,但是現在習慣了,覺得很安全。”他說。
資料圖:5月3日,廣東省中山市,貨輪在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貓道下通過。中新社記者陳驥旻攝
伶仃洋大橋是深中通道項目關鍵控制性工程之一,是世界上最大跨徑海中鋼箱梁懸索橋和世界上最高通航凈空尺度的跨海橋梁。上述“貓道”是懸索橋上部結構作業的高空臨時施工平臺,連接伶仃洋大橋東西主塔并向兩邊延伸至東西錨碇,最高點距離海面約270米,最低點離海面約105米,是目前世界上海中最高的施工通道。
記者近日到達伶仃洋大橋西主塔,通過乘坐7分鐘的專用電梯,從塔底來到高為270米的主塔頂部。此時,寬4米,單幅總長約3000米、“U字狀”的“貓道”便展現在眼前,數名施工人員在“貓道”上將牽引繩拉入門架導輪組,形成雙向牽引系統,為后期主纜牽引和架設做準備。
踏上“貓道”,記者可透過兩層鍍鋅鋼絲組成的網格狀面網俯視海面,順著“貓道”越向高處走坡度越大,感覺越吃力。由于經驗豐富,很多施工人員走“貓道”就像走平地一樣,抬著物資快步向前。“貓道”上風很大,但是很穩固,在高空沒有明顯搖晃的感覺。鋼絲網上鋪設有防滑木條,便于施工人員在上面安全地進行高空作業。
大跨度的持續高空作業,對現場作業人員的安全及心理帶來極大的挑戰。施工技術員王家豪介紹,由于伶仃洋大橋建設環境復雜、橋址區域臺風等惡劣天氣高發,因此“貓道”設計在確保結構靜力安全的同時,還兼備了抗風穩定性,減少施工人員在作業時的晃動。
與此同時,項目已經開展防高墜演練,提高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并采取增加“貓道”重要構件的保險銷、加裝安全繩等措施,確保施工安全。
在塔頂施工,太陽直射,溫度很高。項目在塔頂設有空中職工之家,內設空調、桌椅,便于施工人員休息。
“這里是兩百多米的高空,太陽又比較大,距離熱鬧的城市較遠,一些剛工作的年輕人可能會不適應。”施工技術員雷健稱,“在塔高100多米時,我站在塔柱旁邊的施工平臺朝下看,覺得害怕,只能扶著墻走,后來慢慢才克服。”作為一名安全技術的管理責任人,雷健認為自己的“恐懼”能強化自身對現場施工安全的管理力度。“尤其在細節防護方面,會要求施工人員做得更好。”他說。
如今,雷健已經適應了在海上的生活,休息的時候會到休息室看電影、打乒乓球,還會到海上架設的籃球場打球。“工地上氛圍都比較好,下班后大家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白天工作中的疑惑便在交流中得到了解決。”雷健說。
深中通道是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之后,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構筑的又一重要交通大動脈,建成后將成為聯系珠江口東西兩岸的直聯通道。項目建成通車后,從深圳到中山車程將由目前的2小時縮減至20分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