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⑦。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⑧!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⑨!”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⑩。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釋文
《秦誓》說“就像有一位大臣實實在在地沒有別的本事,他的心始終與天下國家連在一起,他好像把天下國家裝在了心里。別人有本領(lǐng)好像我有的本領(lǐng),別人稱譽圣人我心里也認為圣人好,無異于從我嘴里說出來,實在是心里有天下國家,從而能護佑我們的子孫百姓,還是有好處啊。別人有本領(lǐng)就嫉妒地討厭他,別人稱譽圣人就從心里對抗使得這樣的稱譽無法正常進行,實在是心里沒有天下國家,從而不能護佑我的子孫百姓,只能說他是險惡的人啊。只有仁愛之心的人能流放這種嫉妒的人,把這樣的人驅(qū)逐到邊遠地區(qū),不跟這樣的人一同待在都城:這叫做只有仁愛之心的人才懂得怎么愛人怎么恨人。見到賢人如果不能舉薦,舉薦了如果不讓賢人排在前面是怠慢;見到不好的人如果不能罷黜,罷黜了如果不能讓他走得遠遠地是過錯。喜歡人們厭惡的,厭惡人們喜歡的,這叫違背人的天性,災(zāi)難必然會降臨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找到了寬廣的道一定誠心誠意地沿著它走,驕縱放肆就會背離它。
注釋
⑦《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秦誓》說“就像有一位大臣實實在在地沒有別的本事,他的心始終與天下國家連在一起,他好像把天下國家裝在了心里。《秦誓》,《尚書·周書》中的一篇。介,古量詞,個。斷斷兮,實實在在地。兮,……地。他,別的。休休,與國同樂的樣子。其,他的,他的心。焉,兼詞,于是,即分別為“與天下國家”“把天下國家”。有容,容納得下,裝在了……里。有,表存在。
⑧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別人有本領(lǐng)好像我有的本領(lǐng),別人稱譽圣人我心里也認為圣人好,無異于從我嘴里說出來,實在是心有天下國家,從而能護佑我們的子孫百姓,還是有好處啊。第一第三個“之”,放在“人”與“有技”、“人”與“彥圣”這兩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各自短語的獨立性。另三個“之”,都是代詞。彥圣,稱頌圣人。彥,同“諺”,稱譽,稱道,贊美。好,音hǎo,認為好,以……為好。不啻,無異于,如同。啻,音chì。寔,同“實”。
⑨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別人有本領(lǐng)就嫉妒地討厭他,別人稱譽圣人就從心里對抗使得這樣的稱譽無法正常進行,實在是心里沒有天下國家,從而不能護佑我的子孫百姓,只能說他是險惡的人啊。媢疾,嫉妒。媢,音mào。違,對抗。俾,音bǐ,使……得。
⑩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只有仁愛之心的人能流放這種嫉妒的人,把這樣的人驅(qū)逐到邊遠地區(qū),不跟這樣的人一同待在都城:這叫做只有仁愛之心的人才懂得怎么愛人怎么恨人。流,流放。迸,驅(qū)逐。四夷,四方的各部落。中國,國家的中心,國都。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只有仁愛之心的人才懂得怎么愛人怎么恨人?!墩撜Z·里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p>
點評:
“平天下”確定了“道”,守住了“德”,也有了“財”,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治天下的“人”?!叭恕迸c“民”是有區(qū)別的。
一位身無他技的人可以是一位好臣子,就在于他心中有天下國家,他承認圣人的作用,贊同圣人舉動,維護圣人威信,按圣人規(guī)劃的道而行。
“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中的“彥圣”,現(xiàn)代辭典多解釋為“善美明達”“善美明達之士”。這個解釋還是不夠正,因為它無法與“不啻若自其口出”相扣,其實“彥圣”就是稱譽圣人。關(guān)于“彥”,《正韻》說“音諺”,《說文》說“美士有文,人所言也”,《爾雅·釋訓(xùn)》說“美士為彥”,其《注》說“人所彥詠”,其《疏》說“國有美士,為人所言道”。這里的“彥詠”“言道”正是“稱道”。
將這里的“不啻”解釋成“不只”也不夠正,選擇“無異于”才恰如其分。
補充說說“四夷”。夷本來指當(dāng)時中原以東的地方及百姓,這里泛指中原以外的其他地域和人民,用一個“夷”代替了“夷蠻戎狄”。中原各國稱東邊為夷,南面為蠻,西邊稱戎,北面稱狄。《尚書·大禹謨》:“無怠無荒,四夷來王”?!睹献恿夯萃酢罚骸吧W中國而撫四夷也”?!抖Y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這種稱呼本身認為他們不開化,帶有歧視性。今天這些地域的人民都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組成部分。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見到賢人如果不能舉薦,舉薦了如果不讓賢人排在前面是怠慢;見到不好的人如果不能罷黜,罷黜了如果不能讓他走得遠遠地是過錯。而,如果。舉,舉薦。先,優(yōu)先,排列在前。命,“慢”的誤字,輕慢。退,使……退,罷黜。過,過錯。
點評:
據(jù)文義“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的“命”有誤。有兩種可能:一是“命”是“慢”一類字的音誤或義誤,二是“命”前可能漏“違”“逆”一類字。不知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問題。
“平天下”要選賢任能,“人”的隊伍里的人也要把選賢任能當(dāng)作要務(wù)。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喜歡人們厭惡的,厭惡人們喜歡的,這叫違背人的天性,災(zāi)難必然會降臨到他的身上。好,音hào,喜好。之,放在“人”與“所惡”、“人”與“所好”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各自短語的獨立性。所惡,厭惡的。惡,音wù:厭惡。拂,逆,違背。菑,音zāi,同“災(zāi)”。逮,及。夫,音fú,那。身,自身。
點評:
這是從反面談“平天下”的人應(yīng)有的和不應(yīng)有的好惡。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因此君子找到了寬廣的道,一定誠心誠意地來實現(xiàn)它,驕縱放肆就會背離它。君子,指君子的人生追求,君子做人。有,表存在,找到了,確定了。大道,抽象的寬廣的路。以,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地來,就會。
點評:
這句告誡“平天下”的君子要持“忠信”摒“驕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