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攏、逼近、碰撞、擠壓……
一億多年前,位于南半球的印度板塊與岡瓦納板塊分離后,跨越赤道,開始了向歐亞板塊漂移;大約六千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洋底終于碰撞在了一起。
在這場“漂洋過海來看你”的“曠古絕戀”中,印度板塊始終保持著強勁的生命力,它積蓄起全部的力量,斜***歐亞板塊的底部。大約距今四千萬年前,因為兩個板塊的“相戀相依”、疊置擠壓,青藏高原脫胎成型。
板塊碰撞的見證(資料圖片)
山河重塑,日月新天。當年輕的高原從古特提斯海中脫穎而出時,世界的模樣發生了改變……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這里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什么原因使得這三條湯湯巨流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青海作為生命的起點?三條大河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有著怎樣的關聯?
河流東逝潤河湟記者海東攝
開講人安福元
安福元,1981年生,青海湟源人,博士、副教授,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現為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系主任,主要從事鹽湖環境演化與流域地表過程研究,已發表SCI論文13篇、核心期刊論文9篇。主持國家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3項;國家基金委函評專家和地學國際學術期刊評審專家;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科學顧問。
2020年,中國科學院向媒體公布,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課題組對青藏高原地區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的徑流量進行初步勘查后估算,三者之和的儲水量超過了9萬億立方米,至少相當于230個三峽水庫的最大蓄水量,青藏高原是名副其實的“亞洲水塔”。
積水成冰育大河(資料圖片)
◆地貌格局讓水往東流
青藏高原是一個至今仍在不斷成長的高原,當然這種成長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作為青藏高原的主體,目前已經隆升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度。
青藏高原冰川廣布、湖泊密集、河流縱橫、濕地遍布、凍土千里,豐富的水資源讓這里成為了眾多大江大河的源頭。
青海的地形總體上呈現西高東低的面貌,比如說,青海西部的可可西里高原,地理學上稱之為可可西里地塊,這里的平均海拔超過了4500米,可是青海東部主體海拔卻在4000米以下、3000米之上,青海海拔最低的地方甚至不超過3000米,“水往低處流”,這是一個簡單的物理現象,所以青海的大多數水注定是向東流的。
我們再看藏北高原,藏北高原的海拔雖然也比較高,但是地勢落差很小,幾乎是一個平面,不具備形成河流的條件,大量的水資源儲蓄在那里,形成了湖泊和濕地,所以藏北高原的“錯”就比較多。藏語中,“錯”就是湖的意思,比如納木錯、色林錯、瑪旁雍錯、羊卓雍錯等。所以說,是青海獨特的地理格局,讓這里成為了三江的發源地。
記者海東攝
◆水從海上來,落地即為雪
那么,青海的水又來自哪里?青藏高原矗立在亞洲中部,對整個地球的氣候和地貌構成影響巨大。
我們首先說說對氣候的影響。影響青藏高原乃至亞洲地區的季風有兩個,就是來自印度洋的印度季風和來自太平洋的東亞季風。因為海洋和陸地受熱不同,在陸地和海洋面形成了不同的氣壓,青藏高原的高原面受熱后,空氣被加熱,不斷上升,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水汽開始填補高原面空氣受熱上升后形成的空缺,于是就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形成了泵吸效應。
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汽填補低氣壓造成的空缺時,受到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形的影響,不得不一路攀爬,攀爬的過程中因為溫度降低,發生冷凝現象,于是形成了降水。很多人以為青藏高原降水稀少,其實青藏高原上季風經過的地方降水相對充沛,在主體高原面上,降水不是以雨的形式降落的,而是以雪的形式降落,久而久之形成大規模的大陸性冰川,也就是說,青藏高原大量的水資源是以冰雪的形式存在的。
◆三江源巨大的儲水器
因為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南北擠壓、碰撞的原因,在青藏高原形成了一系列高大山脈,而且青藏高原的山幾乎都是東西走向的,比如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昆侖山、祁連山,這些山都處于一些次級地塊的縫合帶上。也就是說,青藏高原不是鐵板一塊,它是由一個個東西走向的次級地塊拼接起來的,每兩個小板塊的縫合地帶,由于地體俯沖拼接而形成一列山脈,青藏高原就像是被擠皺了一樣,褶皺隆起處就是一列列幾乎是并列走向的高聳的山脈,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角力產生的能量實在是太驚人了,這些山脈對于青藏高原成為亞洲水塔的作用舉足輕重。
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在爬升的過程中冷凝成水,落地成雪,這些雪一層層疊加就形成了冰川。據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勘測數據顯示,青藏高原冰儲量初步估計為8850立方千米,換算成水量大約是8萬億立方米,這樣的儲水量是驚人的。
在時間的長河中,冰川不斷地疊加、融化,在重力的作用下,冰川中的冰舌向山谷低處緩慢蠕動,最終在冰舌前緣融化成水,形成了涓涓溪流,這些溪流最終成為了大江大河的源頭,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說的就是這種現象。
◆大江大河的水量平衡器
因為海拔太高、氣溫太低,降落到山岳地帶的雪,時間一久就成為了冰川,也就是說,冰川成為了降水和地表水之間的一個中間環節,它固定了水,自身也在向低處蠕動和融化外流。從長遠的利益來看,冰川就是青藏高原江河水量的平衡器,因為有它在,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便不會發生大規模泛濫,從而形成了一種長久的水流補給。
◆地表下的隱秘水源
以前我們在研究大河源頭時只關注到了冰川融水,卻忽視了山麓地帶的地下水,這些地下水也是濕地和凍土的重要水源。具體來說,冰川作用形成的冰水沉積物地層有著很大的空隙,它的結構就像是海綿一樣,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地下水儲存空間。冰川融水首先將沉積物地層中的空隙充滿,這些空隙充滿了以后地下水就會外溢,形成泉水,泉水匯聚成地表水,才能成為大江大河的源頭。
青藏高原的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早幾年有媒體報道,柴達木盆地的地下水資源相當于青海湖的儲水量。這種情況在高原面上表現得十分顯著。比如說可可西里,我們從地圖上看,可可西里地區遍布水泡子、泉眼,面積稍大一點的積水就成為了湖泊,這種情況就是因為這一地區的地下水太豐富了,形成了外溢。所以地質科考隊員們通常會在冬天進入可可西里,因為夏天的可可西里到處是河流和沼澤,實在是寸步難行。
所以,高原面上豐富的地下水,也對大江大河的發育作了一定的貢獻。
◆凍土濕地為三江護航
說完了冰川,我還想說一說青藏高原水資源的另一個平衡器——凍土濕地。青藏高原豐富的水資源還保存在凍土中。凍土是因為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形成的。我們今天十分擔心全球氣候變暖,因為全球變暖會影響到凍土,凍土一旦融化,就會影響到青藏高原凍土中水的釋放、儲存碳的釋放、有害微生物的釋放,對全球氣候、生態環境和人類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我認為凍土是衡量生態平衡的標志,是長江、黃河、瀾滄江水量平衡持續流淌的重要保障。
三江源地區不僅凍土廣袤,而且濕地遍布,它們不僅為這片土地保存了大量的水資源,而且還成為了這片土地上大江大河泱泱東逝、永不枯竭的保證之一。
◆三江源區河流的奇特景觀
長江、黃河、瀾滄江都是沿著斷裂帶流淌的,比如說,長江是沿著金沙江斷裂帶流淌的,這條斷裂帶是羌塘地塊和松潘甘孜地塊拼接的地方,在這一斷裂帶的高山峽谷中還流淌著一條著名的大河——通天河,它是長江的上游。
通天河之所以叫這個名字,除了因為它的海拔太高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通天河谷谷大溝深,站在溝底抬頭望天,不免讓人心生敬畏,很容易產生這條大河“通天”之感。通天河谷獨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在地理學上很好解釋,我們知道,有斷裂就有峽谷,河水在流動的時候對兩側山體產生侵蝕和下切,形成了谷大溝深的地貌。
青海境內的瀾滄江是在一個次級斷裂帶上,也是山大溝深,水流湍急。
黃河則不然,黃河流出扎陵湖和鄂陵湖后,本身可以一路向北走,可是受到東昆侖-阿尼瑪卿雪山的阻隔,不得不掉頭東南,在四川的若爾蓋地區又受到了岷山的阻隔,黃河不得不轉向回到了青海,來到了青海的東北部,所以形成了九曲回腸、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成了令人驚嘆的“九曲黃河”。
綜合以上這幾個原因可以看出,青海獨特的地質地理格局、氣候和地貌形態造就了三江之源,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只能在青海。(記者李皓王十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