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我們對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并不陌生,中國傳統(tǒng)上將“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分別代指貂嬋拜月、楊貴妃觀花、西施浣沙時、昭君出塞的故事。后來人們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但是歷史上關(guān)于“落雁”的原型并未給出準確的特指,一說是春秋時期的“西施”一說是漢朝的“王昭君(名嬙)”。
王昭君(王嬙)
而關(guān)于這兩個人,王昭君是歷史上真真實實存在的,而西施(名麗姬)呢?歷史上關(guān)于她的身份也不好確定。
有的人說歷史上的西施真實存在過,但是卻又沒有人能拿出準確的信息,所以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西施這個人沒人能知。
西施
當然,我們更希望的還是歷史上真的有西施這個人,畢竟她是中國古代美的象征、美的體現(xiàn)。
而關(guān)于毛嬙呢?我其實更希望這個人是真的!
“沉魚落雁”這一成語出自《莊子·齊物論》中:“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毛嬙
注意,句中是“毛嬙”放在句首的。
而且,莊子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王昭君還并未出世,莊子可比王昭君早了幾百年,而西施呢?則比莊子早了一百多年,所以莊子描述的“沉魚”原型應為“毛嬙”還要更準確些。而“落雁”則指西施還要準確些。
通俗一點說,西施和王昭君同時是“落雁”的原型還要準確些。
而關(guān)于王昭君“落雁”的故事,就是王昭君出塞的時候。正是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
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王昭君與單于結(jié)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
就這樣,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
王昭君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
王昭君
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而關(guān)于西施是“沉魚”的故事則是說西施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
從此,西施就成了“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注意后面說的是‘在附近流傳開來’并不是傳遍天下
而毛嬙呢?歷史上說她是春秋時期的絕色美女,大體與西施同處一個時期,相傳為越王勾踐的愛姬(不過這并未得到證實)。最初人們對她的稱道遠遠超過西施。
只不過不知為何后世會淡忘了她,或許這也與她并不像西施、王昭君那樣為國家做出來了貢獻吧!要知道,古代的中國女子中為國家做出貢獻而留名千古的并不多。
歷史上關(guān)于毛嬙的記載并不像西施、王昭君、楊貴妃那樣多,也只有這么幾個人記載過。但是在這些人的記載中,凡同時出現(xiàn)毛嬙、西施的,大都是毛嬙居前、西施斷后。所以這為什么會說最初人們對毛嬙的稱道遠遠超過西施。
毛嬙
《韓非子·顯學》說:“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管子·小稱》中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氣于面,不能以為可好。”
《淮南子》則說“今夫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
但《淮南子》中也有把西施放前面的,說“西施毛嬙,狀貌不可同,世稱其好美均也。”
東漢邊讓《章華賦》:“攜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嬪之素肘。”
但或許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毛嬙逐漸不為人知。
據(jù)《韓非子·顯學》里說:“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但因為西施和毛嬙結(jié)局不同,比西施較美的毛嬙,與麗姬一樣,沉沒在蒼茫的歷史之海中。后來由于開篇所說的特殊背景,毛嬙逐漸不為人知,西施則在世人的一片惋惜與同情聲中成為美的象征,并位列古典“四大美女”之首。
【區(qū)別西施】
毛嬙
西施的美是病態(tài)美,較符合當時吳王夫差的審美觀(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的審美觀不同,在夫差這種王的眼中,或許西施的嬌柔乖順,從不反抗能激起男性本能的愛護),而毛嬙則是一種素雅美,婉淡清新,帶著大家族女兒的優(yōu)雅溫柔,隱隱之中帶著疏離。
作者:梓木然(木槿年)
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