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戛納電影節海報
太直白了。
簡直就是一道給影迷的送分題。
還記得你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的心情嗎?
是如夢初醒。
被一股強大的力量,從日常生活中抽離,開始檢驗現實是否真的是我們以為的現實。
是振奮人心。
主人公重回真實社會的那一幕,是可以和《肖申克的救贖》齊名的影史名場面。
但時隔24年后,今天再看呢?
Sir的心里多了一種滋味,那就是
慚愧。
這個故事,我們要看多少遍,才能走出來?
《楚門的世界》
TheTrumanShow
01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桃源鎮。
一個完美生活的樣板間。
這里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幸福、美好。
隨處可見正能量標語,小鎮大門上寫著,“Unusproomnibus,omnesprouno”(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每個人的生活,都在積極貫徹著這個主旨。
楚門,他最常說的話是:
“如果再也見不到,那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而他不管在小鎮上遇到什么人,對方一定都是友好、溫厚、豁達。
人人臉上都洋溢著半永久的笑容。
你說楚門是幸運還是不幸呢?
所有的美好,都是為了他一個人設置的。
但又只有他一個人,是被隱瞞,被豢養,被監視的對象……
桃源鎮天空是假的,太陽月亮是假的,風和海浪是人造的,從自然到社會的整個環境,都由總設計師在頂層調度。
一個小鎮,是怎樣封住人的一生的呢?
讓你永遠摸不到圍欄,你就會一直以為自己是被囚禁的。
楚門怕水。
父親因為幼年的自己堅持出海而溺亡。
楚門害怕坐飛機。
海報、廣播每日都在宣揚飛機有多危險。
但他的害怕,和“原生家庭”的影響,都是被安排的。
即
你以為你是你。
其實你是被認為養成的你。
被誰呢?
一個主導全社會的,“上帝”。
起碼,他自詡是上帝,他至高無上,宣稱自己掌握了所有的真理,并且告訴你你的全部幸福都來自于他。
于是。
桃源鎮是最好、最安全的地方。
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是危險和動蕩。
就像上世紀五十年代菲利普·迪克的小說《幻覺》一樣,主角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泡沫里。
這個泡沫如此美麗,以至于人們深陷其中,流連忘返。
不同的是
《楚門的世界》還多了一重含義,就像電影名的諧音,“真人秀”。
桃源鎮既是欺騙楚門的背景板。
也是一個精美的托盤,將他的人生秀色可餐地呈遞到全世界觀眾面前。
他需要“被”選擇,“被”保護,“被”愛,“被”展示——但從來不存在自***。
一個細節是。
最初,哪怕楚門生活的一切都會被直播,但這并不包括他與妻子的房事。
然而,當***人發現楚門父親的“復活”帶來了從未有過的高收視之后。
楚門的***,立即成為了下一個賣點。
幸福嗎?
幸福。
可是你可以選擇“不幸福”嗎?
對不起,不能。
但楚門突然消失在攝像機鏡頭前的時候,一切的歲月靜好都變換了嘴臉。
好脾氣的鄰居變得兇狠起來,就連狗也沖著空氣齜牙咧嘴。
每日和楚門寒暄的雙胞胎,現在對他口吐芬芳。
所有人手拉手圍成人墻,試圖攔住黑暗中不知躲在哪的楚門。
這一點倒是和白天一樣。
出奇的齊心協力。
你幸福嗎?
你必須幸福。
02
人人都是天生的演員
別以為《楚門的世界》太夸張。
其實那時,早就有電視臺想這么干了。
1998年,《楚門的世界》上映之時,在遙遠的日本,有一檔叫做《前進!電波少年》的節目。
他們找了一個叫濱津智明的喜劇演員,把他關在一個小屋子里十幾個月,靠寫問卷抽獎為生。
剝奪了他一切與外界聯絡的方式,甚至衣物。
事無巨細地直播了出來。
全日本的觀眾看著***的濱津智明在屋里寫字、唱歌、跳舞、發瘋。
上萬的觀眾在現場看著他突如其來的***,出糗,驚愕,懊惱。
節目組,只需保證演員不被餓死不至病死,便能獲得超高的收視率。
而《楚門的世界》呢?
更真。
***人從自己的表達、欲求與觀點體系出發,制造了一個微型社會。
一個他認為“正確”的社會。
就像他說的,這里的一切,必須是“生活實錄”。
以往的虛假已經滿足不了。
現在必須用鮮活的真實才能達到。
怎么“真實”?
規訓、洗腦、約束。
封鎖、監控、利用。
小鎮內外的每一個人都各司其職。
他們組成了共謀,組成了枷鎖,組成了一套自發的運轉體系。
就拿楚門最親近的兩個人來說。
妻子與馬龍。
他們都知曉真相。
妻子,是規則的執行者與維持秩序的人。
她從這套體系中獲益,因此全心服從與支持。
而馬龍,他認為這套體系壓根不算虛假,只不過經過“設計”而已。
他比楚門的妻子更進一步認可了這套體系所代表的價值觀。
這也讓他在某種程度上更能融入楚門的世界——既是節目,也是楚門本人的生活。
但你選擇了樊籠。
哪怕是既得利益者,也不可避免地被籠子困住。
就在妻子說自己“不分公私”的工作,是高尚的,可轉眼她的眼神里便出現了一絲落寞……
也許是她的良心觸痛了一下。
也許,是想到了自己被祭獻的人生——沒有真實的愛情,沒有坦陳的親密關系,只有一個迎合丈夫與全世界人的嬌妻人設。
每個人都從這個謊言中獲利。
每個人又都深陷其中。
最后,維護這個謊言成為了所有人的本能
演都演了這么久了,怎么好結束呢?
兩年前,金·凱瑞在接受采訪時說過。
楚門離開。
將面對的是更大的孤獨。
出去那堵墻之后
我意識到他在外面的世界里也會很孤獨
因為墻外的人反而想“進去”
某種程度上,這也契合了***人曾經的那句名言。
外面和里面。
真的沒多大區別。
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呢?
電影最后的神來之筆。
兩個保安看到楚門脫逃,先是為他鼓掌喝彩。
下一秒。
他們換臺,繼續看別的節目。
這當然可以解讀為娛樂至死。
但在批判的另一面,卻是無可躲避的現實
節目之外還有其他節目,其他節目之外還有其他娛樂,其他娛樂之外還有其他生活……
我們如同一個個客體,永遠不知道自己是逃出牢籠,還是逃入了另一個牢籠。
權力,邊界,那都是“***人”才可以行使的。
也正是這無數的***人,無數的執行者,無數的有名字/沒有名字的配角。
他們占據上層。
并用無數個楚門秀,為下層的我們,搭建了龐大的規則帝國。
03
越吹越厚的泡泡
初看《楚門的世界》,我們無法不憎恨那樣的虛假,為楚門的脫離歡呼。
但今天看來,我們真的能說桃源鎮很糟糕嗎?
它制造出幸福。
但起碼那日子的確挺幸福,而不是讓你在匱乏和辛勞中,嘴上唱著幸福的合唱,苦獨自往肚里咽下。
它欺騙著楚門。
但無法使用暴力囚禁,一旦楚門發現了真相,他走出了那扇大門,***人便再也無可奈何,無法指揮警察把楚門再捉回桃源鎮。
也就是說。
楚門的困境,其實是一個挺不接地氣,“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困境。
他并不是在自由與奴役中進行選擇。
而是
你要養尊處優的假象。
還是要真實,但同時面臨更多的風險與悲慘。
當年,我們都無法不選擇后者,無條件為楚門高興。
可是今天,多少人想爭個安穩無憂,擠破腦袋想要進入一個被保護的溫室當中。
哪怕我們已經知道了,里面有多少言不由衷,逢場作戲。
我們無法簡單批判這樣的人,只是,時代的潮流怎么就變成了這樣呢?
面對楚門為何三十年來從未懷疑過眼前的真假的疑問時,***人說了一句在今天看來仍不過時的箴言
你要知道
這節目需要整整一國的人來維持運轉
桃源鎮困住的并不只是楚門。
它所制造的巨大泡泡,同時也包裹住了桃源鎮外的人。
理想的生活,主流的價值觀,成功的標準……
想逃?
楚門當初對自由的渴望多激烈。
妻子一句話堵過來,他立刻沒了底氣。
也許你會說。
即便如此,楚門最后還是選擇了離開啊。
是的,但那是在發現妻子的虛偽,鄰人的謊言,整個世界都合謀相欺之后了。
為了愛情,他才敢放手一搏。
但,如果有人告訴你,你的妻子是假的,你的鄰人是假的,整個世界都合謀相欺的
你會相信嗎?
Sir想到柏拉圖的《理想國》,2400年前的巨著,也是《楚門的世界》靈感來源。
柏拉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洞穴寓言。
他說有一個洞穴,關滿了囚犯,但囚犯們一直是綁著身子,面朝墻壁,一生所能接觸的只有墻上的影子。
這時,蘇格拉底問葛勞康,如果給一名囚犯松綁,讓他站起來,轉身向出口望去,能否想象這時會發生什么?
這個人可能會在強光***下痛苦不堪。
這個人可能希望重新返回自己習慣的位置。
這個人不會去相信一個善意解救者的說教。
他會相信,自己這一生看到的影子,才是真相。
洞穴寓言的成立,前提是
你知道自己在洞穴中。
因為你能看到影子的破綻,也能隱隱約約感受到洞口有光。
于楚門。
他能發現破綻,并且追問破綻。
他的光是初戀,是引導他走向真實的動力。
24年后呢?
那個鼓舞過我們的楚門,或許正在變成當下的異類。
那個泡泡好像不僅越吹越大,越吹反而還越厚了。
它不再是由電視節目造就。
而是每一個人自己,用更***、更快捷的網絡,為自己織成的信息繭房。
認知出現了破綻怎么辦?
那就用陰謀論、用非黑即白的站隊來自圓其說。
洞口外傳來另一束光怎么辦?
那就無視、遮擋和詆毀——外面的光都是死光,只要洞里才最亮堂。
追求真實或許太遙遠了。
畢竟,就連眼前的安逸,那個作為幸福模板的桃源鎮,都那么令人垂涎……
真實與謊言,里面與外面,好像也沒那么界限分明。
甚至,還有精心維護這份易碎的假象。
萬一有天,連戲都沒得演了呢?
于是安于現狀的人們,便也只有滿足于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哪怕其中充滿了偽裝、演戲與作秀。
《楚門的世界》也并不只是一則1998年的成人童話。
鏡頭拉出桃源鎮。
進入宇宙,遙望地球。
那是另一個桃源鎮。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穿Prada的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