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
【詞義】
恥:感到羞恥。這則成語指不因為向學問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羞恥。
【用法】
一般用于形容謙虛好學。
【出處】
這則成語出自《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被世人尊為圣人。他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認為人并不是生下來就學識淵博的,一定要好學多問。
一次,孔子去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禮儀式時,他不時地向人詢問。有人嘲笑他不懂禮儀,孔子聽到這些后,毫不在意,并且說:“遇到不懂的事便問個明白,這才是要求知禮的表現啊!”當時衛國的大夫孔圉為人耿直,并且謙虛好學。他去世后,被授予“文”的謚號,因此后人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心中不服,就詢問孔子為什么孔圉可以謚號為“文”。
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敏又勤于學業,不因為向學問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羞恥,因此,才可以用這個‘文’字作謚號啊!”
您的小小關注、點贊、轉發是我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