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每年端午“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或“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或,“插蒲龍艾虎,窗牖貼紅紙吉祥葫蘆”……從古至今,人民或直接將艾草插于門上,或手執艾旗,或做成老虎樣子,以祈禱驅邪避害、平安順遂。以艾草驅瘟辟邪的習俗歷史悠久,人們早就開始認識到艾草的藥用價值。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采收艾草
端午前后是采收艾草的最佳時節,歷有“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的說法。古人認為在農歷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后,艾葉稟受大自然純陽之氣而采收最佳。現代一般在端午節夏季花未開之前采收。艾葉的有效成分主要為揮發油、黃酮、鞣質等成分。有研究表明艾葉揮發油、總黃酮和鞣質均在公歷5月下旬至6月上旬含量最高,與農歷端午節時間接近[1]。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藥用艾草
艾草用藥部位為艾葉,即菊科植物艾的干燥葉。明代《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被稱為草醫”。艾葉辛苦溫,有小毒,入肝、脾、腎經。為溫經止血要藥,又可散寒止痛,安胎。
艾葉生品長于散寒止痛,但對胃有***性,因此臨床多外用以治療腹中冷痛、宮寒不孕等癥。炒用艾葉溫經止血,醋炒加強收斂之性,增強逐寒止痛的作用,并能緩和其對胃的***性,用于治療虛寒性崩漏下血、胎漏下血等。艾葉炭亦能減緩對胃的***性,且善入血分,溫經止血作用增強,用于治療崩漏下血、月經過多或妊娠下血。醋制艾葉炭溫經止血作用增強。艾絨則常用于溫灸,溫煦氣血,舒筋活絡,善用于寒濕痹證[2]。
使用***
內服
內服生品或者炮制品,入湯劑常規煎煮即可。但服藥還有諸多用藥注意事項需大家了解。艾葉對胃有***性,建議飯后服用,用藥時需注意顧護脾胃,飲食熟軟易消化食物。且艾葉辛、溫,凡外感風熱或者溫熱、實熱內熾、陰虛火旺、血虛血熱者不宜服用。除此之外,血熱妄行出血證患者、肝功能不全者忌用;嬰幼兒、老年人、心功能不全等心臟病患者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及先兆流產證屬熱證者慎用。當然,我們還是建議內服中藥請在醫師指導下用藥,擅自用藥可能產生不必要的傷害哦!
外用
艾葉外用方式很多,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或搗絨供溫灸用。
更為常用的外用方式則是艾灸。將艾葉曬干之后,粉碎打磨出艾草纖維,因摸起來柔軟如絨毛稱為艾絨,用艾絨制成艾條、艾柱等,用以熏制體表穴位,可使熱氣內注,能溫煦氣血,透達經絡。
《醫學入門》有云:“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3]。”就是說藥物和針刺不能解決的問題必須嘗試針灸。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艾灸可以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艾灸的使用***包括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直接灸是指把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膚上施灸的一種***。間接灸法,就是將艾炷下面墊著姜片、蒜片或藥餅等辛溫芳香的藥物做襯隔,起到溫通經絡的作用。最容易掌握和操作的是懸灸法,即燃燒的艾條與穴位之間空著一定的距離,在穴位上方以環繞回旋或者雀啄的手法進行艾灸,以被灸治者感到溫熱舒適為度,居家使用建議使用此簡便安全的***。
購買艾灸小貼士
市面上常見的艾條規格接近,但因所包含的艾絨重量不同,質量有所差異。購買時應選擇艾條摸上去緊實,艾絨細膩,摸起來不扎手的。艾條橫截面顏色發黃、沒有雜質的更好一些。艾條燃燒后又淡淡的白色煙霧,艾的香味濃烈但不刺鼻,不會有葉梗燃燒的啪啪聲,燃燒后的灰燼聚而不散。也有一些艾條會加入一些中藥材以期達到某種治療目的,這就需要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了。
?來源:北京友誼醫院
作者:北京友誼醫院中藥劑科王海鴿
參考文獻:
[1]萬定榮,武娟,蒲銳,胡吉清.艾葉的鑒定、品質與國際標準研究概況[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9(04):362-369.
[2]張冰.臨床中藥學[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2012.
[3]唐旭東.胃腸病不吃藥,不妨試試艾灸[N].人民政協報,2021-04-28(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