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寒冬仍未消退的大背景之下,分賬劇這樣已呈現出明顯向上發展趨勢的領域,自然會成為各方影視力量的必爭之地。慈文傳媒創始人馬中駿,就計劃在今年推出3~4部分賬劇。站在影視行業的內容創作端,他被分賬劇的哪些特質吸引?又如何看待ToC模式分賬劇的前景?
慈文傳媒創始人馬中駿
拄拐杖走路輕松,但對成長沒好處
A股上市的老牌影視公司慈文傳媒有著多年ToB版權劇和定制劇的***經驗,其出品的《花千骨》《楚喬傳》等曾掀起追劇熱潮。慈文2021年將在分賬劇領域發力,最早啟動的《時光分岔的夏天》已經殺青,進入后期***階段。馬中駿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透露,公司2021年的劇集計劃中,傳統劇集有8~10部,分賬劇有3~4部,占比近3成。他做分賬劇的想法也并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幾年前做網絡電影的時候就產生了。因為網絡電影和分賬劇一樣,都是直接面對用戶、觀眾的ToC模式。
《時光分岔的夏天》海報
做分賬劇,影視公司有機會獲得更高的收益,但也需要承擔幾乎全部的風險。為什么慈文要跳出“安全區”,進入并不熟悉的ToC分賬劇領域?在馬中駿看來,傳統ToB模式會讓內容公司過于依賴平臺——風險由平臺來承擔,用戶反饋也由平臺轉達。“這樣的習慣對內容公司不好。就像有拐杖的走路,的確讓人覺得輕松一些,實際上對自己的成長沒有好處。”ToC模式雖然要承擔更大風險,但也直接面對用戶的喜好、直接掌握市場的反饋,反而能夠讓內容公司更好地磨煉成長。“所以我覺得,ToC是內容公司遲早要走的路。”
馬中駿從內容生產角度分析認為,分賬劇與版權劇、定制劇在***上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在于,不管ToC分賬劇還是ToB版權劇和定制劇,都需要對目標受眾群有深入的了解,畢竟影視劇最終都是觀眾買單。對于版權劇、定制劇,平臺實際上是甲方,內容公司需要傾聽并尊重甲方的意見,按照他們的要求來搭建創作班底。“分賬劇則是內容公司自己做主,我一定會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方式,找自己認為最合適的導演、編劇、演員來完成。說白了,版權劇、定制劇不能不聽平臺的,分賬劇就是聽我的。”
市場規則逐漸清晰,入場好時機
幾年前,馬中駿做網絡電影時就有了做分賬劇的想法,但當時分賬劇的市場體量還不夠大,各平臺的分賬體系尚未完善、分賬規則也比較模糊,因此慈文選擇先行觀望,沒有立即介入。“我覺得不論是新成立的公司,還是大的影視公司,做內容的對分賬的模式都是會比較喜歡的,畢竟大家都希望直接從用戶那里獲得反饋。”一旦分賬劇的市場體量達到一定層級,并且建立起可視化的清晰的分賬系統,頭部影視公司就會陸續入局。
“為什么說現在可能是個好的時機?因為現在分賬劇市場越來越具備了分賬的體量,分賬的模式雖然還沒有到非常完整合理的階段,至少越來越清晰。在這個基礎上,做分賬劇成功機會就越來越大。”馬中駿認為,目前分賬劇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跟版權劇、定制劇相比,內容公司對分賬劇的投入會更加謹慎,投資額也有一定的差距,演員傾向于用新人。等市場真正成熟之后,分賬劇的投資額會進一步提升,也會有明星演員加盟。
新公司或者行業的腰部公司,是目前分賬劇***的主力軍。新入局分賬劇的慈文則是一家TOB經驗豐富的老牌影視公司。馬中駿表示,新公司和老牌公司在分賬劇領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談不上誰更有優勢。“我們的資源和經驗的確都相對多一些,但坦白講,有時候理念可能趨于保守。資源和經驗,會帶來安全感,但現在的市場需要的是變化。新興的公司,或許資源和經驗不是很豐富,但它們想法非常新也敢闖。分賬劇領域,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應該互相學習。”
新京報資深記者楊蓮潔
資深編輯佟娜校對劉軍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