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號中午,津南區(qū)咸水沽鎮(zhèn)水岸華庭社區(qū)已經封控了一整天。南開大學教師劉明明和妻子天津大學教師王潔在做午飯時發(fā)現,冰箱里就剩兩個土豆,菜沒了,就連米面油也所剩不多,壞了,要斷糧了!家里還有老人孩子,這可怎么辦?
推己及人,去哪買菜?
1月8號周六一早,劉明明正打算睡個懶覺。因為就在1月7號,忙碌的一個學期結束了。
但是,奧密克戎來了。
1月8號上午10點,小區(qū)大門開始封閉,社區(qū)網格員開始挨樓通知小區(qū)封控管理,不允許出小區(qū)了。中午11點半,劉明明在網上看到津南區(qū)兩名患者新冠陽性,隨后官方消息公布了第一批封控小區(qū),他們居住的水岸華庭赫然在列。劉明明當時真的還不清楚封控意味著什么,還跟妻子開玩笑說,要是早幾天就好了,可以不用上班了,這都放假了才封控。
9號中午,劉明明發(fā)現他家的飲食成了問題。劉明明和妻子沒有在家里存菜的習慣,家里米面油也很少。劉明明趕緊打開外賣軟件,所有商鋪都顯示暫停營業(yè)。壞了,要斷糧了,大人能堅持,家里的孩子怎么辦?
好在當時還可以求助附近住的朋友們送些食品,因為很多南開大學的老師就住在附近。9號晚上,一位朋友為劉明明送來200多元的蔬菜和米面油,放在了大門口,就在他到門口取的時候,看到周圍不少居民都在取自己托親戚朋友買來的東西,知道這不是一個人一個家的問題。
很快,社區(qū)工作人員就在業(yè)主群里發(fā)布通知,禁止大家出門取物品,封控區(qū)居民不能出屋,有需要可以聯(lián)系網格員幫忙送上樓。聽到這個消息,業(yè)主群馬上就炸開了,整個社區(qū)1300多名居民,一天吃喝,得需要多少蔬菜糧油,就靠10多位社區(qū)網格員,哪送得過來?何況網格員還要組織核酸采樣工作。怎么辦?水岸華庭所在的月牙河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杜茂蓉說:當時以為就靠網格員送的過來,但運起來他們發(fā)現,別說是10幾個人,就是再加10多個人,都不能保證居民們生活必需品能及時送到。
坐在家里的劉明明相信,對于長期的物資供應,***肯定有辦法,但眼下,大家,包括自己,還得解決當下的吃喝問題。他和妻子商量,組織一個志愿者團隊,統(tǒng)一為大家采購生活必需品,并給大家送上樓。妻子的一句話卻讓他的熱情減了一半:商店超市都關門了,你去哪買這么大量的蔬菜糧油?就算人家能賣,怎么送過來?
找到供貨超市,但店長以為我是騙子
9號晚上,劉明明翻了一個多小時微信群,找到了幾家菜店和商鋪的購物微信群,但這些商家不是因為疫情封控停業(yè),就是沒有人手配送不了。正當他一籌莫展時,他在沽上聯(lián)華超市的群里發(fā)現,這家超市還正常營業(yè),有蔬菜生鮮出售,并且這家超市距離小區(qū)也就幾百米。他趕緊在群里問能不能送貨上門?店員在群里給了他店長符顯長的***。他趕緊撥了過去。
此時的符顯長正在跟僅剩的9名員工一起卸貨。由于疫情,超市一多半員工封控在家,作為店長的他,和員工一塊兒干起了力氣活。別看符顯長今年已經50歲了,搬起麻袋也不比20多歲的小伙子慢,這主要得益于年輕時參軍入伍的經歷。符顯長說,他剛接到劉明明***時,還以為又是小菜店店主因為批發(fā)蔬菜困難,想從他這進貨。當時,沽上聯(lián)華超市的供貨商第一時間獲得了津南區(qū)的綠色通行證,進貨渠道有保證,而且,超市一直把蔬菜的價格定得很低,作為超市吸納客源的手段。小菜店買去他們的菜,加價出售是有不小利潤空間的。9號一天,符顯長已經接到好幾個這樣“騙”菜的***,都被他識破拒絕了。
在***里,聽到劉明明的需求,符顯長反復確認了他買菜的目的,當得知劉明明是南開大學的老師,這次找他,也是單純想幫助封控社區(qū)的居民,符顯長說,需要請示一下超市老板,再給劉明明回復。其實,符顯長是想在網上查查,這位劉明明到底是不是南大老師。符顯長說,他退伍后一直在商業(yè)系統(tǒng)工作,干超市也20多年了,商海沉浮,見的事多了,就養(yǎng)成他凡事核實清楚再決定的習慣。結果,通過百度搜索,他真的查到了劉老師的信息: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符顯長趕緊給劉明明回撥***,決定配合他,給水岸華庭的居民送菜。
但第一個問題馬上來了:誰先出錢給超市?因為超市有嚴格的財務規(guī)定,出小票的同時必須付款。讓居民沒見到商品,就付款,顯然是行不通的,那就需要墊付,誰來墊?
要想做成這件事,就得誰組織,誰墊付。劉明明說,年底,由于科研成果,他剛剛收到一筆獎金,因此有一些積蓄,他跟妻子說,打算先墊付試試,如果實在墊付不起,再想別的辦法。
付款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配送菜品種類問題,顯然個性化選購行不通,你要一個茄子,我要一根黃瓜,這會給配菜和結算帶來巨大困難,符顯長店里的人手不夠,劉明明送貨也特別困難。因此,兩人商量,以套餐的形式為居民提供選擇。他們設計了蔬菜組、水果組、熟食組、大肉組和調料日用品組。每天下午,符顯長發(fā)給劉明明轉天菜品價格,劉明明通過詢問居民需求,設計出每個組別的菜品種類和重量。居民們在群里接龍,需要哪個組別就在相應欄目下報名,劉明明統(tǒng)計好每個組別需要的數量,每天晚上發(fā)給符顯長,符顯長收到后,組織員工稱重打包,然后打出每組每袋的價格,劉明明直接按照總價付款。每天中午送菜,送到小區(qū)門口后,劉明明跑腿給大家送上樓,居民收到菜后,直接掃碼付錢給劉明明。
流程捋順了,這就趕緊開始干。
送菜小團隊:艱難起步,狀況頻發(fā)
9號晚上,劉明明趕緊在業(yè)主大群里發(fā)布消息,告訴大家他組織團購蔬菜和一些生活必需品,有需要的可以加群。消息發(fā)布后,有不到100人加入,他把這個群起名為“水岸生活保障臨時組”。在設計好各組別菜品、商品種類后,一共有30多份需求。這時,劉明明的妻子王潔提醒他說,40多份商品,要是都他一個人送,需要多長時間先不說,就說他的體力能不能跟上都成問題。水岸華庭社區(qū)大多是6層到頂的樓房,沒有電梯,一樓二樓還好說,要是四樓以上比較多,那就肯定沒戲了。劉明明想,他需要志愿者。他在群里說明了這個情況,天津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姜鍵、鑫安利中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總經理姜嵐迪、自由職業(yè)者任張輝應征加入,至此,包括劉明明兩口子在內的社區(qū)生活物資保障志愿者團隊成立。
疫情下的急就章也要遵守防控要求。月牙河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杜茂蓉為他們送來了防護服、N95口罩、橡膠手套和消毒酒精等,并要求網格員配合。
10號下午1點,水岸華庭社區(qū)第一次采購的30份生活物資被符顯長開著私家車送了過來,符顯長把商品放到社區(qū)門口,劉明明團隊五人帶著打印出來收款碼去挨家挨戶送。
劉明明送的前兩家都是5樓,提著十多斤的商品,跑了這兩單,劉明明就已經氣喘吁吁,再加上防護服不透氣,他出了一身汗。當他送到一位大娘家時,商品小票價格是36.8元,大娘說對劉明明說:現在疫情出不去,大伙兒都不容易,你就少賺點,抹個零頭,就給你36吧。劉明明當時就愣住了,大娘把他當成了上門賣菜的販子。他趕緊跟大娘解釋,說他也是普通社區(qū)居民,就是幫大家買菜,解決生活困難,定菜的錢都是個人墊付的。弄明白的大娘特別不好意思,執(zhí)意要給50塊錢,算是感謝,當然,劉明明最后就收了36.8元。
從下午一點多開始,五個人一直送到下午3點多才送完,雖然天很冷,但每個人臉上都是汗。劉明明送的最多,一個人送了10份,他坦言,近10年他都沒有這么大運動量了,當天晚上,劉明明吃的格外多。
晚上,劉明明剛把11號所需菜品份數報給符顯長,就有一位居民把***打給了劉明明,他要投訴蔬菜組缺斤短兩,總共6樣菜,小票顯示總重量8斤4兩,最后他一稱,少了2兩。劉明明一聽這情況,又趕緊問了其他定菜的居民,很多都缺個1兩、半兩的。劉明明急了,趕緊打***質問符顯長。
這時的符顯長正在和員工一起,按照劉明明剛發(fā)過來份數配裝蔬菜。事實上,全市包括津南包括蔬菜在內的必需品供應都已在跟進。聽到劉明明的質問,他才想到,他是晚上配貨打包,立馬稱重打印小票,然后把這些商品放在保鮮倉庫,轉天中午送過去,這其中過了十多個小時,蔬菜雖然不至于不新鮮,但還是會有水分蒸發(fā),所以大家的菜都會缺秤。
符顯長趕緊在群里道歉,并承諾,轉天的菜會給大家多一些,彌補今天的損失,以后也會在送貨前再稱重出單,確保菜品分量只多不少。
訂單越多賠得越多
11號,定菜的居民有所增加,一共44份,因此,劉明明他們五人爬樓的工作量更大了,從下午1點多一直爬到將近5點。5個人送完最后一戶發(fā)現,有4桶油,4袋米沒人認領,他們趕緊翻開昨晚統(tǒng)計的表格,原來,在群里接龍時,有一戶居民接了5次油和5次米。劉明明趕緊給這戶人家撥過去***。接***的是安大爺,安大爺今年72歲,他說自己剛學會用微信,當時不知怎么回事,一直以為沒點上,就多點了幾次,家里就是他和老伴兩個人,要這么多也吃不了。安大爺一個勁地承認錯誤,說自己太笨了,劉明明趕緊安慰安大爺,說,我們家人口多,就算我買的吧。于是,他和妻子疲憊地抬著這些油和米回了家,其實劉明明一家是山東人,平時吃米很少,家里算上自己的父母一共6口人,加上自己之前買的兩桶油,一共6桶,估計吃到明年的這時候都吃不完。
12號,定菜的居民井噴式增長,達到了70份,新加入群的居民也越來越多,從不到一百人增加到300多人。劉明明分析說,一個是因為他們前兩天送的菜質量不錯、價格合理,而且保證能送到,大家口口相傳,他們團隊的知名度打出來了,再一個就是8號小區(qū)封閉時家里屯的貨都吃的差不多了,急需補充。但是70份呀,按照前兩天的經驗,他們五個人得送到夜里,就算他們體力跟得上,也耽誤買菜居民吃飯不是?劉明明趕緊給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杜茂蓉打去了***,向她求助。杜茂蓉接到求助后,趕緊為劉明明擠出人手,增派了4位志愿者小伙子幫忙一起送菜。忙乎了一下午,5點半,他們結束了工作。
但回家后,劉明明發(fā)現,自己收的錢和付給超市的對不上,虧了200多塊錢。他們的收款方式是大家拿著紙質打印的收款碼收費,劉明明說,可能是有的地方信號不好,沒掃上,居民也不知道。王潔安慰老公說,為大家服務嘛,吃點虧難免的。于是,從12號訂貨量超過70份以后,劉明明每天虧損的金額從幾十元到一二百元不等,每天墊付的超市貨款也是與日俱增,最多的時候每天需要墊付五六千元。劉明明打趣地跟大家說,多虧自己當老師了,要是做生意還不得賠死了。
下沉干部來了,送菜服務走上正軌
情況好轉都從17號開始,因為市里組織的黨員干部志愿者陸續(xù)到了,1月14號,市委組織部抽調1000名黨員干部支援津南區(qū)疫情防控工作,18號,又抽調2300名黨員干部前來支援。人手富裕了,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杜茂蓉大方地指派了七八位小伙子協(xié)助劉明明送菜,各樓棟網格員也能騰出手,過來一起幫忙了。現在,劉明明不用再爬樓送菜了,他的工作就是和超市對接好,商品送到后,標記好需要送到的門牌號,算好賬。劉明明說,這幾天他輕松了許多,帳也沒再虧。
19號一早,水岸華庭社區(qū)大門口搭起了一個大帳篷,帳篷上寫著生活物資保障臨時服務點,劉明明一問才知道,天津食品集團進駐津南區(qū)的封控區(qū)、管控區(qū),全力保證居民蔬菜、糧油等生活必需品供應,居民通過“農鮮生活”微信小程序自主下單,送貨上門。
從19號開始,劉明明的接單數量明顯下降。20號,僅有10幾單。他說,“正規(guī)軍”來了,大家的生活更有保障,我的工作越少證明我們離戰(zhàn)勝疫情越近,當大家不再需要我們的時候,就是我們的生活回歸正常了。但劉明明計劃把“水岸生活保障臨時組”這個微信群永久保留,他說,目前群里將近500人,也就是說這個有1300多位居民的社區(qū),每家每戶都有代表在這個群里,即使疫情過后,大家有什么困難還是可以再在群里提出,大家想辦法一起解決。
最近不少社區(qū)居民在微信微博上表揚他、感謝他,對此,劉明明自己調侃,之前作為一名老師,除了教書科研寫論文,不知道自己還能干什么,這次知道自己還能“賣菜”。而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經常在課堂上講集體主義、講核心價值觀,這次算是一次應該做的實踐吧。
(記者劉釗;編輯韓振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