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廟又叫做東岳廟,始建于漢代,是中國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靈、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初次爬泰山的,很多人都會先到岱廟,然后一路向北,經過岱宗牌坊、紅門、南天門等一直到山頂的玉皇廟,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紅門線。
雙龍池
雙龍池中的水是從王母池引過來的,池內西北、東南角各有一個進出水的石雕龍頭,所以叫做雙龍池。
遙參坊,建于乾隆年間。
遙參坊旁的鐵獅子
泰山第一行宮,也就是遙參亭。
門的西側,也就是本圖中的左下角,有塊五岳真形圖,在泰山頂也有一塊。
登泰山起點
古代帝王來泰山祭典時,都先在這里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民間也有“參拜泰山神,先拜遙參門”之說。因此,這里也是登泰山的起點。
二道門,上懸“有求必應”匾。
遙參亭的正殿
正殿前的石印
上面刻的是“泰山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之印”。
“資生普潤”匾
字是乾隆的字,但不是乾隆為遙參亭題的,是集乾隆的字。
濟南五三慘案紀念碑
濟南五三慘案就不在此多介紹了,主要說下這碑。這塊碑是民國十八年,也就是1929年在岱廟立的。在濟南趵突泉公園里也有一塊五三慘案紀念碑,是仿的岱廟里的這塊。令我不解的是濟南慘案發生在濟南,碑卻立到泰安的岱廟里?難道是因為岱廟名氣大?
正殿后的銅鼎
這個是祈福用的,里面底部有字,拿硬幣往里扔...
岱廟坊
岱廟坊,又叫做玲瓏坊,位于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建于清康熙年間。
正陽門
正陽門始建于宋,后毀壞,現在的正陽門是1985年后陸續重建的。
大宋東岳天齊仁圣帝碑
岱廟碑林也是一大看點,這一塊是大宋東岳天齊仁圣帝碑,是宋真宗加封泰山神為“天齊仁圣帝”所立的封號碑。
大宋東岳天齊仁圣帝碑
大宋東岳天齊仁圣帝碑的碑陰有明代“五岳獨宗”四字題刻。
宣和重修岱廟記碑
宣和重修岱廟記碑,立于宋宣和年間,碑文記載了宋徽宗在位20余年間增修岱廟的情況。
宣和重修岱廟記碑
宣和重修岱廟記碑碑陰是明代“萬代瞻仰”四字題刻。
大宋天貺殿碑
是宋真宗封泰山、謝天書創建天貺殿后所立,碑文保存了宋真宗來泰山的史料。
經幢
創建年代約為唐,由彌座、幢身、寶頂三部分組成。幢身原刻經文,年久風化,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大宋封祀壇頌碑、大金重修東岳廟之碑
左邊這塊大宋封祀壇頌碑立于宋代,頌揚了宋真宗封神泰山并詳細記載了封禪典禮的整個過程。右邊這塊大金重修東岳廟之碑,又稱“三美碑”,碑文記載了金大定年間岱廟受火后的情景及重修經過。
唐槐院
以前叫做延禧院,祀延禧真人,現在院內的大殿已經沒有了。院內現有唐槐抱子、清乾隆唐槐詩碑等。
唐槐抱子
岱廟里有唐槐漢柏,都很有名氣,但這棵唐槐已不是原來的那顆,原來的那棵在1951年枯死了,后來在唐槐的空腹內又植入了一株幼槐,形成現在“唐槐抱子”。
明代的“唐槐”碑
清康熙年間《唐槐詩》碑
延禧殿遺址
延禧殿,年代無考,祀延禧真人,毀于民國時期。現存遺址為1999年發掘清理。
坤樓
岱廟廟墻四周有角樓,以八卦方位得名,東北為艮,東南為巽,西南為坤,西北為乾。圖中的角樓為西南角的坤樓。
一只灰喜鵲~
站在廟墻上,北望便是泰山。
剛走過來的岱廟坊
岱廟
廟墻上的吉祥平安鐘
東南角的巽樓
通往廟墻的路
碑林
碑林
去的時候是冬天,漢柏院里的水池都封起來了
漢柏院里的古柏,相傳為漢武帝所植,共五棵。
漢柏院里的石碑
漢柏院里的石碑
漢柏連理、赤眉斧痕
圖左的這兩棵叫做漢柏連理,又叫做“連理柏”,相傳是漢武帝所植,距今已有2100多年,是岱廟的標志性景觀之一。圖右的這棵叫做赤眉斧痕,也是有傳說故事的。
配天門
配天門,是岱廟的二道門。
配天門前的銅獅,明代的。
東御座
東御座,御用之所,就是乾隆行宮。里面珍藏有泰山三寶,黃釉青花葫蘆瓶、沉香獅子、溫涼玉圭。我去的時候正趕上維護,沒能親眼目睹泰山三寶。不過,即使是不維護,應該也看不到,這三寶對外界環境要求較高,平時都是存放在文物庫房里。
東御座正殿
正殿原本是帝王召見君臣的地方,現在是穿古裝拍照收費的地方。
秦《泰山刻石》
這塊石碑可不得了,大名鼎鼎,馳名中外,是泰山最早的石刻,國家一級文物。刻于公元前219年,是秦始皇封禪泰山時在岱頂所立。公元前209年由丞相李斯篆書增刻秦二世頌德詔書,現僅存秦二世詔書十個殘字。
宋真宗《青帝廣生帝君之贊碑》
仁安門
仁安門是岱廟三道門,門下有一匾額,上書“天下歸仁”,是唐玄宗李隆基所書。不過,這不是專門所題,是從唐玄宗的《紀泰山銘》中挪過來的。
雨花道院
雨花道院原來是道士齋宿的地方,現在是岱廟石刻園,就是將泰山石刻中的精華復制至此,比如圖中這就是縮小版的泰山經石峪石刻。
雨花道院
這個是縮小版的五元人民幣背面的“五岳獨尊”。
魯班殿,清康熙年間建,現在看到的是2015年剛復建的。
泰山地質公園博物館
在雨花道院的最北端,是泰山地質公園博物館,主要是介紹泰山地質知識、人文歷史等。
泰山地質公園博物館內展示的巖石標本
泰山地質博物館內的泰山模型
去東岳封號碑
位于天貺殿前有兩座御碑亭,西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去東岳封號碑”,為罷去自唐代以來加封東岳大帝為王、為帝的稱號,改稱“東岳泰山之神”。
重修岱廟記碑
東面御碑亭里的是“重修岱廟記碑”,也叫做“滿漢碑”,是乾隆為慶祝他六十歲和其母八十歲而重修岱廟所立的碑。
扶桑石
扶桑石,也叫“迷糊石”,算是個游戲道具,游戲叫做“摸福”。參與者閉上眼睛,圍著扶桑石順時針轉三圈,然后逆時針轉三圈后,去摸北面的古柏樹,相傳能摸到者便能得到泰山神的賜福。我對此類祈福的游戲不感興趣,拍張照片走人~
天貺(kuang)殿
天貺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筑,與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并稱“東方三大殿”。天貺就是天賜的意思,天貺殿內祀東岳大帝,也就是泰山神。關于泰山神東岳大帝的來歷,有多種說法,有黃飛虎說、有太昊說、有金虹氏說等等。
殿內有大型壁畫《泰山神啟蹕回鑾圖》、明代銅鑄的“照妖鏡”,殿外有宋代的兩個大鐵桶(圖中左右兩邊),還有明代的鐵鑄大香爐(圖中間)。
明代的鐵鑄大香爐
后寢宮
后寢宮創建于北宋年間,內祀泰山神妃“淑明后”,也就是東岳大帝的夫人。
鐵塔
岱廟后院有鐵塔銅亭,圖中的是鐵塔,明代鑄造,塔身原有十三級,現僅存四級,下部三級鑄有捐款者的姓名、籍貫及鑄造者。
銅亭
銅亭,又叫做金闕,明代鑄造,銅質。原來是在泰山頂的碧霞祠里面的,里面供奉碧霞元君。
廟墻東北角的艮樓
西北角的乾樓
遠處的泰山
岱廟的北門厚載門
本文綜合整理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