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
《名醫別錄》:“療心中煩悶。”
《藥性本草》:“解五種黃疸。”
《本草綱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藥鑒》:“主心煩懊儂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利五淋,通小便。除胸中之熱甚
止胃脘之熱痛。留皮去熱于肌表,去皮于心胸。酒炒上行,鹽浸下降。”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苦,寒、大寒,無毒。主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皶鼻,白癩、赤癩。瘡瘍。治目熱赤痛,胸中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雷公炮制藥性解》李中梓:味苦,性寒無毒,入心、肺、大小腸、胃、膀胱六經。主五內邪熱,亡血津枯,面紅目赤,癰腫瘡瘍,五種黃病,開郁瀉火,療心中懊憹顛倒而不眠,治臍下血滯小便而不利。皮走肌膚之熱,仁去心胸之熱,解羊及毒。
山梔味苦歸心,輕飄象肺,入腸則供肺為傳道者也,小腸受盛與心應者也,胃亦上焦之腑也,膀胱亦肺部之約也,故咸入之,以理邪熱諸證。潔古曰:上行。丹溪又曰:屈曲下行。兩家之說,似相左矣。不知惟其上行,最能清肺,肺氣清而化,則小便從此氣化而出。《經》曰:膀胱藏津液,氣化則能出者,是也。虛火炎者,炒黑用。煩郁嘔逆者,姜汁炒用,此外并宜生服。
《本草經解》葉天士:氣寒,味苦,無毒。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皶鼻,白癩赤癩,瘡瘍。(炒黑用)
山梔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太陽寒水膀胱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五內者,五臟之內也,五臟為陰,其邪氣乃陽邪也;山梔苦寒清陽,所以主之。胃為陽明,胃中熱氣,燥熱之氣也,氣寒,稟冬寒之水氣,所以除燥熱也。心主血,其華在面,面赤色,心火盛也;苦味清心,所以主之。
鼻屬肺,肺為金,金色白,心火乘肺,火色赤,故鼻紅,成酒皶鼻;其主之者,入心清火也。癩者麻皮風也;膀胱主表,心火郁于膀胱寒水經,則濕熱成癩也,白者濕也,赤者火也,山梔入心與膀胱,苦寒可以燥濕熱,所以主之也。瘡瘍皆屬心火,苦寒清心,故主瘡瘍也。
《長沙藥解》黃元御:味苦,性寒,入手少陰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經。清心火而除煩郁,瀉脾土而驅濕熱,吐胸膈之濁瘀,退皮膚之熏黃。
《本草衍義補遺》:“治上焦中焦連殼用;下焦去殼,洗去黃漿,炒用;治血病炒黑用。”
《本草備要》:“生用瀉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煩嘔,內熱用仁,表熱用皮。”
二、現代研究:
1、成分:含梔子苷、去羥梔子苷、梔子酮苷、梔子素、藏紅花素、藏紅花酸、熊果酸、梔子花甲酸、梔子花乙酸、綠原酸,以及揮發油、多糖、多種微量元素等。《中國藥典規定:含梔子苷不得少于1.8%,炒梔子不得少于1.5%,焦梔子不得少于1.0%。
2、作用:本品有保肝利膽、解熱、抗炎、鎮靜、鎮痛、抗胰腺炎、抗病毒、抗內毒素等作用。
3、藥理:有利膽作用,能增加膽汁分泌,并對膽囊有明顯收縮作用;結扎膽總管后,梔子能使血中膽紅素減少,其有效成分為藏花素與藏花酸;有鎮靜和降壓作用;體外實驗對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以及許蘭氏黃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
臨床報導:①梔子10%及50%煎劑每日三次,每次10~50毫升。治療19例急性黃疸型肝炎,7例痊愈,10例接近痊愈,平均住院30.3天。②梔子搗碎水調成糊,少加酒精,敷于扭傷處,每3~5天換一次。共治療扭挫傷407例,24小時內疼痛消失328例,其它也均在3天內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