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黃帝歷。黃帝歷據說是黃帝打敗蚩尤,統一天下以后,命人制定的。因此黃帝歷的元年,就是黃帝繼位的那一年,也就是西歷的公元前2698年。
黃帝歷與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合稱為“古六歷”。不過在“古六歷”之前,我國還有兩種紀年的歷法,分別稱為太陽歷和太陰歷。
太陽歷太陽歷相傳為伏羲氏所創,也稱為甲歷、上元歷。
太陽歷是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采用“十桿測影法”,把一年平均分為十個月,每個月固定有36天。這種紀年的歷法,一直被彝族沿襲并傳承下來,因此也被稱為“彝族十月太陽歷”。
不過,按照太陽歷紀年,會有一個誤差,就是每年少5天。起初也許還沒多大影響,但時間長了,則完全不能反映氣候、季節的變化,不利于農業生產活動的安排。
太陰歷由于太陽歷的缺陷,后來女媧便根據月亮的運行規律,制定了更為準確的太陰歷。
實際上這就是“女媧補天”傳說的由來。
太陰歷,又稱為陰歷、月亮歷。它是根據月相的變化,把月亮圓缺一次,也就是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計算為一個月。
在太陰歷中,可以準確反映潮汐變化,但卻沒有“年”的概念,因此也就沒有一年四季。
干支歷干支歷,也叫星辰歷、甲子歷。其實是在太陽歷和太陰歷的基礎上,再以北斗七星作為參照物,把斗柄自東向西旋轉一周,計算為一年。同時,再把十天干、十二地加以兩兩搭配,形成60個不同的組合,用來對年、月、日、時進行標記。
在干支歷中,60年為一個輪回,稱為一甲子。再把一年分成12等分,也就是12個月,這就是“十二月建”。
實際上,“古六歷”就是“干支歷”的雛形,或者完善過程中的歷法。而且“古六歷”中,一年之始的算法也不同。
據《后漢書·律歷志》中記載,具體就是:
夏歷建寅、殷歷建丑、顓頊建亥,而周歷、黃帝歷、魯歷建子。
也就是說,夏朝是以農歷正月(孟春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商朝時以農歷臘月(季冬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秦朝(顓頊歷)是以農歷十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
而周朝的歷法,和黃帝歷、魯歷一樣,都是以農歷十一月(仲冬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
太初歷漢朝初年,一直沿用的是秦歷,也就是顓頊歷。因為顓頊歷有一定誤差,因此漢武帝年間,又頒布了太初歷。
在太初歷中,為了更好的指導農事活動,不但把農歷正月作為一年之始,還采用“圭表測影”的***,把一年分為24等分,也就是24節氣。同時還計算出如何設置閏月,即十九年置七閏。
此后,歷法雖然幾經修改,但基本采用的都是“圭表測影法”。
時憲歷時憲歷,也叫《西洋新法歷書》。明朝末年,徐光啟、李天經等人在借鑒西洋法數的前提下,編撰了這部歷法。只可惜還沒有來得及頒行,明朝就滅亡了,后來由清***正式頒行。
在時憲歷中,廢除了此前的“圭表測影法”,而是采用黃道坐標系統。
具體就是以春分點為始,把太陽沿黃道運行一周,計算為一年。另外對24節氣的劃分,也不再采用“平氣”,也就是按每個節氣15天平均分配;而是采用“定氣”,也就是根據太陽運行的快慢,分為最短14天、最長16天。
我們現在通常說的夏歷,或者農歷,其實就是時憲歷。
一直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之后,為了“行夏歷,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才決定采取公元紀年法和農歷紀年法,一起使用的方式。新中國成立后,更是在此基礎上,把公歷(西歷)1月1日命名為元旦,把正月初一命名為農歷新年。
由此可見,農歷雖然只是一部小小的歷法,但其中凝聚著的思想和智慧,還有歷史的沉淀,就如同半部華夏史一樣,足以讓我們這些后人引以為豪。
大家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