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劍是中世紀歐洲騎士的必修課,也是一項貴族運動,它可以培養積極向上的信心,勇敢、果斷、頑強和克服一切困難的意志品質。
歐美國家多年的研究和實踐表明,青少年早期參與體育運動,尤其是運動選擇得當,不但能為身體打下良好的基礎,更能鍛煉孩子的智商。
13歲之前一學就會—黃金時期新生兒出生后的1—2年,大腦發育相當快。而小腦發育到3歲時,已基本達到成人水平,能維持身體的平衡和動作的準確性,所以孩子在3歲左右,就可以學習體操、游泳或滑冰。
3-6歲,大腦皮層各區域之間,增加了暫時聯系的可能性;6歲時條件反射的形成已比較穩定和鞏固,形成動作技能的能力更加提高;7-8歲時,大腦皮質運動區神經細胞的分化,已接近成人水平。因此人在7、8歲時,特別敏感,可塑性最強。
為***兒童的神經發育和大腦的分析能力,從4周歲起,就可以學習擊劍,因為擊劍是集身體對抗和大腦分析能力于一體的運動項目。
13-14歲時皮質抑制調節機制達到一定強度,分析綜合能力明顯提高,所以說,小學高年級是“一學就會”的年齡,不用費力,孩子們就能學會一些新動作,如假動作、射門技術等。
13歲以后,大腦發育定型了,即使大量訓練,也很難達到13歲前的學習效果和效率了。但13歲之后,孩子可以從事長跑等一些運動項目。
青少年運動多樣化—貴族運動但是兒童早期的訓練***必須注意的是:孩子早期的體育訓練要多樣化。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學東西要堅持,才能鍛煉孩子的堅強意志力。
但在體育訓練中則不然,多樣化的運動項目的參與,能夠幫助孩子鍛煉速度素質、反應速度、位移速度、動作速度、柔韌性、肌肉攜氧能力、肌肉耐力等等,一個孩子掌握的各項運動的基本技術越多,越熟練,就更容易學會一項新的運動技能。
參加的運動項目越多,孩子的大腦皮質的靈活性越高。這一時期的兒童體育訓練也要鼓勵為主,多讓孩子“玩起來”,培育孩子的運動興趣,遠比培養孩子在專項技能上的成績更重要。
促進兒童神經發育—最佳運動“體育”不能僅僅鍛煉肌肉的反應能力、攜氧能力,它必須承擔“智育”的功能。擊劍恰好是結合了“體育”和“智育”的最佳項目。
“孩子學習擊劍的門檻低,無論高矮、胖瘦都能參與其中。”前國家擊劍隊重劍總教練肖劍說,“由于擊劍本身對于體力和對抗的要求相對其他體育項目較少,所以擊劍也是可以參與一生的運動,可以分成青年組,成年組,老年組的比拼。”
但擊劍又是一個智力上“高門檻”的項目。擊劍是唯一在奧運會中的‘持器械打斗’的項目。也可以說是‘最文明的重競技項目’。表面上看有防護、點到為止、沒有身體接觸、雙方彬彬有禮,本質上卻是以‘刺殺’對手為目的,其魅力在于瞬間搏殺、擊刺而獲得的爽快和成就感。”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眾星捧月教養出的“小皇帝”、“小公主”們在心身健康方面卻未盡如人意。
據我國最新一次全國4~16歲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我國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高達13.9%,主要問題集中在厭學,情緒化,沒禮貌,自制力差,自卑或自大,自私,不善長溝通和交際等。
西方如此重視“體育”,正是因為“體育”可以彌補文明弱化的不足。
擊劍精髓在于—性格培養擊劍非常注重通過場上的實戰對孩子進行影響。擊劍強調積極主動。通過觀察發現性格開朗的往往都是積極向前主動打,性格內向的孩子一開始就往后縮。
但是,擊劍訓練中要求所有孩子修正自己的理念,在場上擊劍的時候你一定要積極主動,久而久之,孩子不管是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就都變得積極主動。”
然而,擊劍的精髓并不僅僅在于“積極主動”,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觀察能力,不要以蠻力取勝,而應該“以巧取勝”。教練說“我佩服的是靠場上捕捉很好的時機去贏,而不是憑速度去贏。
一開始學擊劍我們知道的是要學技術、學基本功,但是這些都只是動作。孩子剛開始比較容易理解成用這個動作去防你,通過那個動作去刺你。
但是最高水平的比賽沒有動作,就是純粹尋找刺的時機。慢慢孩子們會詫異地領悟到‘這個時機他也能出劍’!
所謂的好劍是指刺到對手但對手沒有反應,而不是我來打你,你防不住。”
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他們意識,教他們去觀察對手的點點滴滴,時刻保持蓄勢待發的狀態。高手打比賽的時候,誰也不會積極主動去緊逼對手,在孩子理念中積極主動就意味著我向前你向后。
但事實上擊劍體現出的是我的腦子永遠比你要快,哪怕我在后退,我也是在時刻尋找時機要打你的,腦子、意識方面我要永遠占先機。
擊劍對于禮儀的要求也是十分獨特,擊劍的打法特點使得孩子必須學會情緒控制,這對孩子的品德教育是最為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