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一則名為“康師傅方便面中發現老鼠屎”的話題登上熱搜,并提出3~5倍的賠償。面對諸多質疑,康師傅客服表示,“出現橢圓形焦褐色物體,可能是面餅炸制過程中部分被炸焦,不可能出現老鼠屎。”
對此,有網友表示,“老壇酸菜的事才過去多久,又整幺蛾子”、“愛吃康師傅的和不愛吃的都沉默了”。不過,也有不同聲音稱,“康師傅的面餅是流水線,老鼠上去大概率被壓成肉餅。老鼠屎這么完整,如果真是康師傅的問題,可能是最后裝包上去的,不太相信車間會有老鼠”。
細細算來,雖然康師傅來大陸已滿三十年,但人們可能并不知道,站在其背后的是一個百億富豪家族。2021福布斯中國臺灣富豪榜顯示,魏家四兄弟以78億美元,約合504億人民幣財富位列榜單第4位,甚至超過了鴻海精密(下屬富士康科技集團)創始人郭臺銘。而他們控制的品牌,其實遠不止康師傅一家。
01、口碑遭重創與凈利潤下滑3月28日,港股康師傅控股發布2021年業績,全年實現營收741億元,同比增長9.56%;公司擁有人應占凈利潤同比下滑6.39%,僅為38億元,這也是其五年來首次出現凈利下滑。增收不增利的原因,包括毛利率下降2.78個百分點,至30.39%;分銷成本占收益的比率上升0.27個百分點,達到21.2%等。
不過,利潤雖有所下滑,但康師傅仍占據著“市場一哥”的寶座。康師傅在年報中給出的尼爾森數據顯示,其2021年銷量市占比和銷售額市占比,分別增加2及1.7個百分點,達到45.7%和48%,均位居市場第一位。
其中,方便面板塊為康師傅貢獻了284.48億元營收,同比下滑3.6%,占總營收的38.4%,毛利率下降4.94個百分點。飲品板塊則為康師傅帶來448億元收入,同比增長20.18%,占總營收的60.48%,是康師傅的第一大業務收入來源,但毛利率同樣下降2.11個百分點。
相比而言,統一2021年實現營收252.31億元,雖不及康師傅半年收入,但增幅達到10.8%,超過前者。其中食品業務板塊(主要為方便面)營收95.25億元,同比增長1.1%,飲品業務貢獻147.38億元,同比增長17.3%,同樣是統一的主要營收來源。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個月前,康師傅還因“土坑腳臭酸菜”事件被推上風口。針對“3·15”晚會曝光的問題,康師傅發布聲明,并承認湖南插旗菜業有限公司是其酸菜供應商之一,但已立即取消一切合作,封存其酸菜包產品,積極配合監管部門調查和檢測,并進行道歉。
事件發生后,康師傅的老壇酸菜牛肉面進行大規模下架,股價也一度迎來暴跌。
3月16日午盤,康師傅控股暴跌13.56%,報11.98元/股,并于盤中創下11.7港元/股的一年來新低,半日蒸發106億港元(約合86億人民幣),按零售價2元一包的袋裝方便面計算,相當于蒸發了43億袋。不過,隨著午后港股普遍暴漲,使得康師傅股價得到回暖。
正是這起事件后,網絡上***康師傅的聲音此起彼伏,白象銷量則出現暴漲,甚至一度賣到斷貨。實際上,方便面行業早已朝規模化方向發展,從早期跑馬圈地發展到“零和競爭”階段。這意味著,一個品牌的銷量增長,都可能是以其他品牌銷量下滑作為代價。
不過,至于“土坑腳臭酸菜”以及此次的“老鼠屎”事件,會對康師傅產生多大影響,還需要等待其后續財報的披露。
02、背后的500億富豪四兄弟人們可能不知道的是,站在康師傅背后的是一個百億富豪家族。
2021福布斯中國臺灣富豪榜顯示,魏應州、魏應交、魏應充、魏應行四人以78億美元,約合504億人民幣財富,位列榜單第4位,甚至超過了鴻海精密(下屬富士康科技集團)創始人郭臺銘。至于幾人的發家故事,則要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說起。
1958年,一位名叫魏德和的商人,在中國臺灣辦起一個名為“鼎新”的油坊,并于20年后更名“頂新”,他就是上述魏氏四兄弟的父親,康師傅當前董事會主席魏宏名的爺爺。在魏德和去世時,油坊已發展為油脂加工廠,并由四個兒子接管。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的春風愈刮愈烈,魏氏兄弟決定到大陸進行資本擴張。幾人當時想著,先在北京干更為熟悉的老本行——油脂生意,等積累足夠資本后再進行下一步布局。可由于北京的冬季太冷,導致機器無法運轉,第一筆生意就吃了癟。
隨后,魏氏兄弟推出“頂好清香油”的牌子,并在央視打出“用頂好清香油,頂有面子”的廣告,但沒有打動大陸消費者。短短三年,魏氏兄弟就巨虧1.5億新臺幣,當時約合3300萬人民幣,無疑是一筆天文數字。當初本想來大陸撈金,卻虧得一點沒剩,這使得魏氏兄弟十分惱火。
或許沒人會一輩子倒霉,就在魏氏兄弟準備退回臺灣時,老四魏應行因為一次出差得到了靈感。由于不習慣火車上的飲食,他就帶了方便面吃,沒想到浸泡后的香味引來眾人圍觀,還有不少人問哪里能買到。“坐火車的人那么多,方便面是個不錯的市場”,一想到這里,魏應行便立即興奮起來。
03、康師傅的成立與巨頭的誕生回到中國臺灣后,兄弟幾人一商量,決定卷土重來。
1992年,魏氏兄弟投資800萬美元,在天津成立天津頂益國際食品,并憑借每包1.98元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面,以及相對精細的包裝,迅速爆火。至于康師傅這個名字的來歷,其中的“康”意味著健康,而北京人逢人當時互稱“師傅”,這個名字令人感到敬重且親切。
建立初期,康師傅每月只能生產十幾萬包,甚至不夠供應天津市場,但魏應州只將20%產品留在當地,其余80%在全國鋪貨,不僅可以搞“饑餓營銷”,吊足消費者胃口,還利于打開在全國的知名度。甚至有廈門經銷商在天津常住,每天一早就跑到工廠搶提貨單。
那時,一群人在康師傅的大門口等待,見人出來就圍上去問有沒有單子,可用現金高價收購,其火爆程度與巔峰時期的娃哈哈不相上下。直到1994年,賺得盆滿缽滿的魏氏兄弟,開始在全國布局,先后于廣州、杭州、沈陽等地設立生產基地,逐漸形成區域化的產銷格局,并在電視和報刊上進行廣告轟炸,進一步提高知名度。
實際上,魏氏四兄弟的百億資產并非只靠康師傅,而是來自其背后更為龐大的頂新集團,也就是以當年父親留下的油脂加工廠為起點,逐漸發展擴大的大本營。
1996年,康師傅控股的前身——頂益控股在香港上市,在獲得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持后,魏氏兄弟開始更強力的擴張。上市當年,頂新集團拿下德克士,涉足餐飲連鎖行業,并于此后在上海成立樂購超市,購并臺灣第二大食品集團味全。2004年,頂新又與日本朝日啤酒株式會社及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結成戰略聯盟。
也正因此,頂新集團旗下不僅擁有康師傅、德克士、味全等品牌,同時還涉及糧油、地產等行業,成為一個遍布全國,橫跨多行業的巨頭企業,源源不斷為魏氏四兄弟帶來財富。
(作者丨市界馮晨晨編輯丨廖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