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廚師服整齊服帖,黑色鐵質大鍋熱氣騰騰,五顏六色的食材在100位大廚手中“翻炒烹熟”,這是11月2日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粵菜師傅”技能大賽“百廚群英會”中的一幕。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廣東把高質量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重要內容,從“小切口”入手幫助群眾掌握一技之長,解決就業增收、技能人才短缺、家政服務民生痛點等大問題。至今三項工程累計培訓近640萬人次,“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帶動就業創業超200萬人次,用實實在在的成果,為民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
依托工程開展技能培訓
五星級名廚“傳幫帶”近2000子弟
開動機器、倒入米漿、調整流速……不一會兒,米香四溢的粿條出爐了。
“我做的粿條在村里可受歡迎了。”現在,潮州饒平長彬村脫貧戶陳偉生對自己的手藝很是得意。曾幾何時,他還因為沒有穩定收入而焦急萬分。“‘粵菜師傅’培訓讓我學會粿條***技能,村里還幫我貸款買機器創業,現在一天進賬有幾百塊。”他說。
今年以來,以三項工程為重要載體,廣東持續開展大規模技能培訓,1-9月,三項工程共培訓260.2萬人次,“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工程帶動就業創業78.06萬人次,進一步解決部分勞動者技能水平低、就業穩定性差等問題,老百姓致富道路越走越寬。
在潮州,當地打造“本科***班+技能高級班+短期技能等級提升培訓班”的潮州菜人才培養體系,累計培育潮州菜從業廚師3.4萬名,還積極為從事餐飲行業的城鄉青年提供創業指導、擔保貸款、市場營銷等“一條龍”服務,累計向1000多名返鄉創業農民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6億元。
做好職業技能培訓,廣東注重開展師承教育,用好“傳幫帶”機制,精心培育“大腕”,帶出一批高技能人才。
剛被評為五星級“粵菜師傅”名廚的陳進全表示,通過送教下鄉、企業學徒制等形式傳授廚藝,帶動更多人掌握一技之長,過上更好日子,“現在我的學生快2000人呢!”而據陳進全的學生謝永杰透露,參加“粵菜師傅”培訓后,他開了自己的鵝肉店,每個月收入2萬元,比以前翻了10倍。
為技能圓夢打造舞臺
技校生摘得“南粵創新獎”
“感謝廣東對技能人才的培養,現在社會對我們的關注上了一個新臺階,技校生的人生一樣能出彩!”不久前,省機械技師學院高級技師、世界技能大賽數控銑項目冠軍楊登輝獲得2021年度“南粵創新獎”,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等專家一同接受表彰。
今年以來,廣東加大力度舉辦各類職業技能競賽,以賽促學、以賽促訓,并打通競賽成果轉化,為廣大群眾打造技能圓夢的舞臺。目前,我省已建成以世賽為龍頭、國賽為主體、省賽為基礎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
在今年7月廣東舉辦的首屆“南粵家政”技能大賽上,東莞市家政服務員項目冠軍雷丹陽表現出色。生育后的她曾一度迷茫,“‘南粵家政’工程提供這么好的機會和高規格舞臺。現在,我擁有育嬰師、催乳師等多個證書,月入過萬。當女兒指著電視里的我說要和媽媽一樣優秀時,我真的很有成就感。”雷丹陽深切感受到,不管在哪一行,有技能都能發光、發熱。
在粵西,受益于“廣東技工”工程,曾經因家庭經濟困難選擇就讀技校的茂名姑娘崔艷霞,依靠雙手走出一條技能脫貧成才之路。
高高扎起頭發,雙手麻利地整理網線,在省輕工業技師學院集訓基地,崔艷霞不到12秒就可以做好一個網線“水晶頭”。“技能幫助我找到更好工作,讓家人生活得更好。”付出多年心血和汗水的崔艷霞是去年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信息網絡布線項目唯一女選手,今年又定下一個“小”目標,“希望不斷提升自己,去沖擊明年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最高領獎臺,以技能實現價值。”
照顧“老小”需求
“月嫂”“管家”探索持牌上崗
“鄧姐簡直是‘萬能阿姨’,既要懂嬰兒哭鬧怎么安撫,還要知道怎么幫助寶媽恢復得更好,真是‘半個醫生+半個廚師’。”“金牌月嫂”鄧漢娣的客戶張嘉容最近時常這樣感慨。
因為有過人的***技術,鄧漢娣在改善自己生活同時,也創造出頗有口碑的社會價值,現在訂單已經排到明年4月。
一頭是放開三孩生育政策,另一頭是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今年,廣東各地的家政需求迎來“井噴”。然而,有關部門在為民辦實事的調研中發現,家政服務業仍然存在誠信體系不完善、從業人員供給不足等問題,加快家政服務體系規范化、標準化、***化、品牌化迫在眉睫。
直面群眾日益緊迫的需求,各地加大力度培育出諸如“鵬城管家”“丹霞月嫂”等一批特色品牌,有力緩解群眾“請家政難”問題。
在湛江,走進“南粵家政”超市,便可享受“一站式”服務:消費者可以像購物一樣挑選保姆、陪護、月嫂等項目,然后直接與家政公司面對面洽談。超市運營以來已吸引169家企業進駐,提供家政服務1.33萬單。
為了讓消費者安心選擇家政服務,今年,廣東推行家政服務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和實名認證管理,發布首批10家南粵家政“信得過”企業,打造放心家政。
百姓心聲
“粵菜師傅”陳冠忠兩次人生轉折
“小事業也能做紅火!”
在廣州增城正果鎮,“忠記云瀨”小吃店的人氣很旺。創始人陳冠忠經常跟人說:“做了粵菜師傅,全家工作都不愁了,小事業也能做紅火!”
“我修過摩托、開過貨車、下過工地,但總想穩定下來,開一家屬于自己的餐館。”廣東大力推進“粵菜師傅”工程,給陳冠忠的人生帶來了轉折。“廣州首個粵菜師傅培訓基地就落戶增城正果,每期粵菜師傅培訓我都參加,50多期一期不落,在家門口跟著大廚學做菜。”他回憶說。
通過培訓,陳冠忠學會了***魚皮、雞爪、浮皮,掌握了技能,創業開店被搬上日程。恰逢正果鎮以地方特色傳統美食為突破口,打造“美食一條街”項目,他果斷租下一間幾十平方米的小店鋪,經營自己拿手的正果云吞和蘭溪瀨粉。得益于用心鉆研,陳冠忠多次改良云吞和瀨粉配方,小店深受食客歡迎。
不過,隨著今年生意越做越紅火,一個新的難題擺在他的面前——沒有更大的鍋來做人工瀨粉,沒有更大的地方招待顧客,想擴大店面,但資金短缺。沒有抵押物,很難從銀行借到錢。
就在這關鍵時刻,今年4月,三項工程就業創業融資審批快辦通道開通,給陳冠忠帶來第二次轉折。
為幫助像陳冠忠這樣的勞動者解決融資難題,省人社廳與銀行機構開展合作,以技能等級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榮譽獎項等作為主要授信依據,助力技能人才實現更大發展。
“拿到了50萬元‘粵菜師傅’專項創業貸款,可把我高興壞了。現在我的店面已經擴大到500平方米,營收比以前翻了3倍。最高峰時,每天客流量差不多600人,需要20多個老鄉幫手!”陳冠忠笑著說,“未來我還想開設分店、成立美食研發室,讓更多人愛上廣東味。”
一碗皮薄餡足的正果云吞,承載了陳冠忠技能致富之夢。像他一樣,無數勞動者在三項工程幫助下,把奔向美好生活的主動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南方日報記者肖文舸實習生李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