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中藥史上,四大懷藥赫赫有名,是中藥中的翹楚。四大懷藥是指古懷慶府(今河南省焦作轄區溫縣、沁陽、武陟、孟州)所產的山藥、牛膝、地黃、菊花四味中藥。我國最早的藥物學經典《神農本草經》,把“覃懷地”(懷川)所產的山藥(薯蕷)、地黃、牛膝、菊花都列為上品。懷山藥、懷地黃、懷菊花、懷牛膝,即以藥材地道、療效神奇成為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的瑰寶,獨領***數千年。
今天說說我們懷藥中的地黃。懷地黃,味甘苦,性寒涼,其滋陰涼血、清熱涼血、生津止渴。《本草綱目》曰:地黃以懷慶肥而短,糯體細皮,菊花心者佳。可見我們懷藥地黃在中藥中的地位和品質!聽我媽說,也只有我們懷地黃才有菊花心。
?
我們懷地黃聞名古今中外,肯定的是,我們古覃懷地土壤適合此類中藥材的生長和種植。據說日本曾帶走懷藥的種子和覃懷地的土壤回日本種植,均沒有成功,說明我們當地氣候適宜四大懷藥生長。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為枳,土壤和氣候的要求,使得懷藥歷史悠久,聞名遐邇。
懷地黃的種植很復雜。懷地黃不是種子種植,是通過培育地黃栽兒種植。陰歷八九月份(霜降前后),地黃成熟,農人開始挖掘。一棵地黃苗根部一般有兩個以上大地黃,以及分叉出一些小毛毛狀的根須或小地黃。大地黃就是要做正品藥材,小地黃用來培育地黃栽兒。地黃收獲季節,也是培育地黃栽兒季節。一塊田地種過一季地黃就不能再用了,得換土地培育地黃栽兒。在新的土壤,將小地黃切成2~3厘米的長度,相隔10多厘米埋進土壤。等到清明節前后,地黃開花,地黃栽兒就培育好了。地黃栽兒就是地下長的根莖。挖出根莖,再切成2~3厘米長度,重新換土壤,隔十多厘米埋進土壤,讓地黃開始生長,春耕夏長秋收冬藏,經過春天和夏天,再到秋天八、九月份(霜降前后),才算成熟。必須知道,成熟的地黃是不開花的,只有春季地黃栽兒才有花。
?
地黃的收獲簡直是一刻不停的輪回過程:地黃成熟時也是育栽兒時,地黃栽兒成熟時是地黃栽種時,如此輪回。沒有種子,就是這樣種植出來的。對土壤的要求很高,種過一季就得換土壤,用過的土壤三年以上才可以重新種植地黃。
懷地黃可以加工成生地或熟地。生地與熟地藥理作用是不同的,不可將兩藥互相替用。生地長于涼血,熟地長于補血。加工也很復雜。地黃收獲后,我們當地農民會有一個粗加工,也就是加工成生地。用土坯壘成“焙”,1米多高,下面生火,上面棚上高粱桿編成的“萡”。地黃不用洗,剝掉地黃上的泥土,晾到萡上,用火來烘焙。得有人時刻看著火,不停翻地黃,讓它均勻受熱。火的大小和火候的掌握很關鍵。小時候,家里有這樣加工地黃,焙熟的地黃有時還像紅薯一樣流出膠,好聞的很,吃起來有點甜。烘焙熟的地黃可不叫熟地,叫生地。
周朝開始,懷藥都是歷代王朝的貢品,地黃以“懷”為最。一馬平川的古覃懷地,人杰地靈,包容蘊藏,四大懷藥養育了一代代覃懷兒女,懷藥的種植和加工代代流傳至今,是我懷川兒女的財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大自然對我懷川地勤勞兒女的饋贈,是我們懷川兒女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