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周孟棋
近日,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外發布了全球首張白色大熊貓照片,這只大熊貓毛發和爪子通體呈白色,眼睛為紅色。專家介紹,這是一只白化個體,是一種基因突變,但從照片上去,這種突變應該沒有影響這只大熊貓的正常生活。大熊貓,作為中國的國寶級動物,一直受到國人乃至全球的矚目。
攝影/周孟棋
大熊貓,屬于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大熊貓有著非常可愛的外表:體色黑白相間,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鋒利的爪子,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成年大熊貓體重一般有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
大熊貓生活的6塊狹長地帶,包括岷山、邛崍山、涼山、大相嶺、小相嶺及秦嶺等幾大山系,橫跨川、陜、甘3省的45個縣(市),息于海拔為1400-3600米之間的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中,總面積為29500平方公里。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內,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洼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類生長良好,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氣候溫涼潮濕,濕度常在80%以上,非常適宜大熊貓生活。
大熊貓是中國獨有的物種,但它的發現卻是源于十九世紀的法國傳教士皮埃爾.阿曼德.戴維。1869年5月4日,戴維捕到一只當地人稱的“竹熊”,他給“竹熊”取名“黑白熊”,戴維把這只憨態可掬的“黑白熊”帶回法國,可是在途中它就奄奄一息了,戴維只好將這只“黑白熊”的皮做成了標本,送到法國巴黎的國家博物館展出,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貓的標本。經過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充分研究和鑒定,從此,大熊貓正式進入人類文明的視野。
大熊貓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大熊貓曾經數量眾多,經歷了幾個世紀的人類擴張和棲息地損毀之后,它們已經瀕臨滅絕。根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僅有1864只,而通過人工圈養的大熊貓數量也只有375只。因此,大熊貓非常珍貴,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還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
除了外界因素,導致大熊貓走向“瀕危”不得不說也有它們自己的因素。雖然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但經過進化,食物來源非常單一,99%的食物都是竹子,而且食量巨大,每天都要吃掉相當于成年男子體重的竹子,所以一旦竹子遭到破壞,其生存就會受到嚴重影響。熊貓是獨居型動物,極“宅“,生活日常主題就是吃和睡,只在***季節才會有可能求偶和繁殖,因為熊貓數量少而集中,近親繁殖也容易導致存活率低。大熊貓一般只生育一次,即使分娩順利,養活孩子的道路上也布滿崎嶇,幼熊貓不容易成功養活。
從民國到新中國,熊貓都一直作為我國的形象大使向外贈予輸出,后期甚至有租借、合作研究等。熊貓所到之地,常能引發一陣中國熱,成為了傳播中國形象的文化大使。最著名的“熊貓外交”發生在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來中國訪問,周恩來總理宣布贈送給美國人民的大熊貓“玲玲”和“興興”,它們來自四川省寶興縣,乘專機從北京抵達華盛頓國家動物園,開館與觀眾見面第一個月,參觀者就多達100余萬。1972年中美關系解凍后,在兩年之內,美、日、西德、英、法等西方大國都無一例外地獲贈了一對大熊貓。熊貓親和、可愛,在代表中國文化傳播的意義上,已經超越了物種本身的生物學意義了。
攝影/周孟棋
1963年,我國開始建設第一座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了今天,我國已有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受保護的熊貓棲息地面積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139萬公頃增長到258萬公頃,超過一半的熊貓棲息地和野生大熊貓種群被納入自然保護區有效保護中。經過20年的研究,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解決重重困難,熊貓寶寶的存活率已經高達90%。近30年熊貓數量持續增長,2015年公布的數據顯示,野生大熊貓總數已達1864只。
同時,我國設置了大量熊貓人工繁育基地,在四川各地如成都、臥龍等分頭繁育熊貓。基地人員設法通過現代化的接生和喂養***,強化熊貓的繁殖能力,并通過野化訓練的方式,讓熊貓最終能夠重歸自然。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將大熊貓從瀕危物種更改為易危物種,國寶的“安全指數”上升一級啦。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版權歸“國家全景地理”及《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所有,如需轉載,請與“國家全景地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