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地名是人們賦予有方位意義的各種具體地理實物的名稱。地名反映了人地關系,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許多地名已使用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隨著一些地名改名,原來的地名消失了,反映著某種文化的符號也消失了。
近年來,在地理教科書有關中國的內容中,新出現了“北極”地名(見圖一),這是原來“漠河”地名改后的新地名。這個“北極”似乎在告訴大家,這里是中國的“北至點”。果真如此嗎?地理教科書描述“北至點”提到的“漠河”究竟指哪里?中國的“北至點”到底在什么地方?
中國疆域的“北至點”,是重要的知識點,在地理教學中十分重要。鑒于“北極”地名出現所帶來的問題,運用大比例尺地圖進一步明確中國“北至點”所涉及地名的具***置,無論對普及科學知識,還是地理教學都顯得很必要。
一、“漠河村”改“北極村”
1998年,一位南方去的游客曾經向漠河村的村民提議“漠河村為何不叫北極村?”村民把這一句話反映給縣里有關人士。1999年,漠河村就改名為北極村。
1
漠河村名稱的地理內涵
漠河本是一條河流,又名“墨河”,發源于大興安嶺北麓,注入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植被茂盛,地表有豐富的腐殖質。腐殖質土壤隨水流入河里,河水水黑如墨,故當地人稱這條河流為“墨河”,偕“墨河”音寫作“漠河”。建村后漠河村也因漠河河名而得村名,叫“漠河村”。
“漠河村”地名反映了當地的林區環境、土壤環境及居民對自然環境的認識,是體現人—地關系鮮活的地名,具有獨特的地域性特點。此外,東北地區的“黑河”“黑龍江”“白山黑水”等帶“黑”字的稱謂,也都反映了當地“腐殖質土壤隨水流入河里,河水水黑如墨”自然環境特點。
“漠河村”改為“北極村”,使新地名脫離了與當地地理事物的聯系。河流名“漠河”也因“漠河村”改為“北極村”改成了“北極村河”(見圖三)。河因村而得名。可見,這種改名忽視了人—地關系,客觀上造成了地名文化內涵缺失!
2
兩地一名的北極村
現在我們常說的北極村是北極鄉(地圖上一般只標注高一級的名稱)所在地,是我國大陸北部邊境的一個村,地處黑龍江上游南岸,大興安嶺山脈北麓,與俄羅斯的伊格納施諾隔江相望。全村總面積16平方千米,總人口1000多人,多為漢族,還有少量的達斡爾、俄羅斯等民族居民。原來的北極村在現在的北極村西面,因洪水原因遷到鄉所在地一部分居民,留在原來地方的居民還有,村子依然叫北極村,地圖上居民點為“北極”。
目前,客觀上有兩個北極村,因此,一個村改名倆村都改。現在有兩地一名的北極村,但人們通常指的北極村是北極鄉所在地。(見圖三地名)
3
北極村不是中國的“北極點”(北至點)
北極村是中國北部的邊陲小村,特色鮮明,辟有“北極村旅游風景區”。北極村的自然景觀有:北極光觀測、夏至前后的白夜天象、冬季和初春的霧淞、大冰雪等。北極村的人文景觀有不少與“北”有關。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極地磁臺臺址建在北極鄉***所在地。這個科學舉措可能無意中加強了人們“北極村是中國的‘北極點’”的錯誤認識。
現在當地人把北極村村名又說成是由于中國的“北極點”(實際上不在此地,完全不合乎地理事實,是附會)在其村內而得名。所謂的中國“北極點”,是一個三棱錐有“北”字的雕塑,雕塑下面是一幅中國地圖。錐面上刻著最北點的經緯度。利用地圖上的經緯線判斷方向,漠河鄉(今北極鄉)所在地北極村不是最北的村莊,而最北的村莊是烏蘇里(見圖四)。
4
“北極村”不在北極圈內
北極村不在北極圈內,沒有“極晝”現象,只有“白夜”現象。可是,不少旅游資料上都宣傳“是我國唯一可觀賞到極晝現象和北極光的地方”。
極晝是太陽不落的自然現象,是太陽在地平線上發出來的弱光,只出現在極圈以內。白夜指夜空仍然明亮的自然現象,是大氣對陽光的折射和散射,白夜范圍可延至南北緯度48°34'地帶,緯度越高,白夜持續期越長。由于北極村沒有進入極圈,所以沒有極晝極夜現象,而只有“白夜”現象,即由于太陽光反射折射的原因,這里有段時間晚上的天總是朦朦朧朧地不黑。“極夜”也只是長夜漫漫,白天時間很短。
極光是太陽放射的帶電粒子同地球外圍大氣層中的原子和分子劇烈碰撞而激發出的飄渺光帶懸浮于天幕,作為大自然的奇觀,只發生在極圈附近的區域內,是帶電粒子受地球南北磁極吸引所致。由于北極村不在北極圈內,很難看到北極光。有資料顯示,北極村有幾十年沒有觀測到北極光了,上一次看到還是20世紀50年代。
漠河村改北極村,出現了中國“北極”的新地名,客觀上很容易使人們錯誤地認為“北極村”在北極圈內,“北極村”是中國最北的地方。
二、“漠河鄉”改“北極鄉”
為進一步突出中國北極的地緣優勢,打造“神州北極”的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漠河縣***向上級報送了漠河鄉更名為北極鄉的請示。2005年9月30日,黑龍江省民政廳正式批復,同意漠河鄉更名為北極鄉,鄉***駐地仍為北極村。可見,漠河鄉也緊隨漠河村改名,也大打“北”字牌。漠河鄉改北極鄉進一步強化了中國“北極”的概念,客觀上加深了人們的錯誤認識。
北極鄉下轄洛古河、北極和北紅三個行政村,均沿江分布。由于處在高寒高緯度地區,北極鄉年平均氣溫零下4.9℃,年降水量300~500毫米,日照為2200~2800小時,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北風,無霜期85天左右。北極鄉地處大興安嶺北麓,境內多為山巒林區,野生動植物資源和黃金資源豐富;沿江耕地少,主要種植小麥、大豆等作物。
三、漠河行政區劃沿革
漠河于1860年后才開始有人居住,是通往老溝金礦的一個驛站。1888年清***在此創辦漠河金礦。1914年漠河設治局。1917年漠河改局為縣。1947年撤銷漠河縣,設立漠河區。1956年撤區劃鄉,設漠河鄉。1958年改稱漠河人民公社。1984年復稱漠河鄉。2005年改稱北極鄉。
漠河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大興安嶺山脈北麓,黑龍江上游南岸,是祖國最北部的邊陲縣城,總面積1.8萬多平方千米,縣轄4鎮1鄉,是全國緯度最高的縣,素有“神州北極”之稱。這里說的“神州北極”也是帶引號的。
四、新地名對地理教學的影響
1
影響了正常的地理教學
從科學上講,“北極村”“北極鄉”與“北極”“北極地區”是不相干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北極村”“北極鄉”純粹是為了招攬游客而改名的,有炒作之嫌。地理上的“北極”指北緯90°的點,是地球自轉軸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北極地區”指北緯66°34′北極圈以內地區。而“北極村”“北極鄉”,既不是北極點,也不是北極地區。從地圖上量算,“北極村”離北極圈直線距離還有1500千米。
2
“北極村”不是描述中國北至點的地名
在谷歌地圖上,我們發現北極村旁邊的西北方向,還有個自然村,叫“地蘭子村”,還往北。可見,說自己是中國的最北村莊、最北端都不科學。通過有經緯線的大比例尺地圖,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了解得很清楚(見圖四)。
中國最北的行政村不是“北極村”,而是北紅村(地圖上標注的大草甸子)。中國最北的自然村是“烏蘇里”村莊。在烏蘇里淺灘上有人曾豎起兩塊碑石:一塊碑上面寫“北國擎天石”,一塊上寫“恭喜你,找到北了”。原來還有一塊寫有“中國最北點”。后被人拉走,放到了現在的北極鄉。看來掙奪“北極”早就開始了。《中國國家地理》總編輯單之薔先生對此明確地指出:“中國的最北點并不會因此改變,也不應該為某個地方想發展旅游而改變。”
“烏蘇里淺灘”是中國的最北點這樣的結論,是正確的嗎?有人發現在烏蘇里北的黑龍江中有兩個小島,分別叫做“上江島”和“下江島”,這兩個小島比烏蘇里更往北。這兩個小島都在黑龍江主航道的南側。顯然,中國最北的陸地在“上江島”和“下江島”上。江心島是河流沉積作用的產物,隨著沉積作用的加強,中國最北島嶼的面積也不時會發生變化。
從以上分析可知,“北極村”不是中國最北的村莊,更不是描述中國北至點的地名,與中國北至點沒有關系。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理教科書在描述中國北至點的時候,往往用地圖無意識地標注“北極村”或“北極”地名;用北極村照片說明是中國最北的村鎮,嚴格說都是不對的。
恰當的做法是:在地圖上和文字描述中去掉“北極村”或“北極”地名,用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河流照片說明。
用北極村照片只能說明是中國北部邊陲的村鎮。“北極村”或“北極”地名容易使師生對中國北至點的認識產生錯誤,以為“北極村”或“北極”是中國北至點。
五、描述北至點的“漠河”指哪個“漠河”
1
地圖上的“漠河”有多個
在小比例尺地圖上,為了使地圖清晰往往去掉市、縣、鄉、鎮、村等行政意義字樣,只保留名稱,用字體來區分其行政意義。如,“漠河縣”居民點,地圖上只注“漠河”去掉“縣”字,用宋體字表明其行政等級。同時,在同一個地方,一個高一級地名下還有低一級地名,往往只注高一級地名,不注低一級地名。如,“漠河鄉”居民點,地圖上只注“漠河”去掉“鄉”字,其駐地“漠河村”就不標注了。但在大比例尺地圖上各行政等級地名標注就比較詳細。因此,1999年以前,除了河流名的“漠河”,客觀上簡稱的地名“漠河”曾經有四個。
四地一名的“漠河”分別是:行政村“漠河”,自然村“漠河”,鄉級行政單位“漠河”,縣級行政單位駐地為西林吉鎮的“漠河”。
2
描述中國北至點中的“漠河”指哪個
地理教科書描述中國北至點的“漠河”究竟是指哪個“漠河”?顯然,地理教科書沒有具體說明,但實際上,地理教科書的“漠河”應當指“漠河縣”行政區域范圍的“漠河”,在沒有漠河縣行政區名稱的時候,用漠河縣縣級居民點名稱“漠河”或“漠河縣”代替(見圖五)。此“漠河”居民點離開黑龍江河流,在北緯53°南。應當明確,地理教科書的“漠河”不是河流名的“漠河”,不是“漠河鄉”的“漠河”,也不是“漠河村”的“漠河”。而靠近黑龍江河流的居民點是“漠河鄉”(現地名北極鄉)。
地理教科書在描述我國“國土遼闊”的時候,除了用文字加以敘述外,往往再用地圖加以表示。
新課標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在第4頁插繪地圖,用文字框重點說明“我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沒有出現“北極”地名;同樣,新課標人教版《地理圖冊》八年級上冊第3頁也進行了這樣的說明,并配加了北極村圖片,但沒有寫名明“北極村”地名。
新課標中圖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37頁在讀圖“活動”中,用北極村圖片配文字“北至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端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
以前盡管“漠河”曾經四地一名,為一些人困惑,但由于地理教學的內容比較寬泛,往往不涉及過于詳細的問題,也沒有人深究地名背后的地理意義。因此,“我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也約定俗成地沿用至今。我們應當科學理解其中的“漠河”當指漠河縣。應當說我國最北端的“漠河說”是正確的,而“北極村說”、“北極說”都是不正確的。
六、中國北至點的地理教學意義
學習中國地理,需要了解中國的疆域范圍,范圍的突出特點是形狀和四至點。中國的四至點是說四個方向最遠到達的地方,了解它可以使學生知道中國疆域的范圍特點,對學生了解中國疆域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歷來的中學地理教科書都對此有比較具體的敘述。
漠河縣是祖國最北的邊陲縣級行政區,中國最北的地方——北至點在該縣境內。因此,“漠河”是中國地理中描述中國疆域最重要的地名,在描述“中國最北到達的地方”方面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歷來為地理教科書編著者所重視。
中國與俄羅斯在黑龍江的分界線是按主航道劃分的,也就是中俄邊界在水面上。中國的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這就是中國北至點,與現行地理教科書的敘述是一樣的。
黑龍江是一條自然形成的河道,隨著河流對兩岸沖刷作用的加強,河道也會發生變化,主航道也會隨之而變。《參考消息》曾經報道過黑龍江向俄羅斯一側過度沖刷,主航道改變引起俄羅斯有關人士警覺。在圖四的右上方,我們可以看到,烏蘇里東面的黑龍江則明顯出現了迂回的“河套”。根據河流的發育規律,未來某個時間此段河流也會截彎取直,形成牛軛湖,改變原來的主航道,對中國不利。
七、地理教學對“北極”的處理
1
盡可能回避“北極”地名
中國版圖上漠河縣的“北極鄉”“北極村”在地圖上為了方便通常簡單注“北極”地名。地理學中有專門的地理名詞“北極”。顯然,地圖上再注這個“北極”地名,容易給人產生疑問,造成誤解,因此地理教科書最好不要提及。如果原來有“漠河”鄉地名,現在可以刪掉,不要自亂陣腳盲目改動。如圖一的地圖可以刪掉“北極”,加縣級居民點“漠河”,去掉沒有什么意義的鐵路站點“古蓮”。
既然名字改了,媒體就可能提到“北極”,社會影響自然會有。如果有學生提及中國的“北極”地名,老師要科學解釋。這樣學生才會明白原因,同時也知道了普及地理科學知識重要性和迫切性。
2
北極村照片的處理
北極村(原漠河村)照片在地理教科書中引用頗多,但需要明確它不是中國最北的村鎮。引用時應當在文字描述中正確說明它與北至點的關系,避免產生誤解。
不恰當的地名更改給正常的社會生活和教學活動造成不良影響。新地名使用“北極”,科學的嚴肅性受到了影響,容易使地理師生認識中國的北至點容易產生錯誤,給教科書編輯造成了困惑。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我們正確認識和科學理解中國的北至點的地理意義,堅持用“漠河”地名加以描述,不能使用“北極”地名。
來源:《地理教學》2011年第2期
作者:雷京華
選稿:甄藝涵
編輯:袁云
校對:劉家瑤
審定:羅舒平
責任編輯:周辰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釋內容請參照原文)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