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李建成與李世民兄弟針對儲君之位展開的斗爭長久以來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盡管李世民能力更強、功勞更高,但李建成卻憑借嫡長子的身份被立為了太子。為了消滅來自弟弟的威脅,李建成更是四處散播對李世民不利的傳言,讓李淵心生芥蒂。在形勢對李世民頗為不利的情況下,朝中重臣蕭瑀卻挺身而出,為其仗義執(zhí)言。
后來玄武門之變爆發(fā),蕭瑀又順應(yīng)局勢,勸說李淵讓出權(quán)力,以太上皇身份安享晚年。正因這些行為,李世民對其贊賞有加,曾經(jīng)賜詩道:“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這首詩流傳甚廣,但其實上半句的“疾風知勁草”并非李世民原創(chuàng),而是來自光武帝劉秀對東漢開國功臣王霸的評價,盡管名字如今讀來令人發(fā)笑,但他本人確實值得尊敬。
西漢末年,王霸生于潁川郡潁陽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一帶。據(jù)《后漢書》記載,王霸生于一個律法世家,其祖輩“世好文法”。王霸的父親在郡上擔任決曹掾,專職司法,而他自己也在家族影響下年紀輕輕就當上了獄吏。然而,心懷大志的王霸不愿只當個小吏,為此時常悶悶不樂。
王霸的父親察覺到兒子的異樣,便將他送到了長安游學(xué)。后來新朝末年天下大亂,劉秀率軍路過潁陽,王霸立刻前去投奔,并在隨后的昆陽之戰(zhàn)中與劉秀一同擊敗了王邑、王尋。此戰(zhàn)之后,王霸暫時返回了家鄉(xiāng),而當更始元年(23)劉秀再次路過潁陽時,王霸辭別老父,正式加入了其陣營,并在劉秀官拜大司馬后被封為功曹令史。
后來,王霸跟隨劉秀前往河北經(jīng)營勢力,當初跟隨他一同投靠劉秀的數(shù)十位賓客先后離開,唯有他一直不離不棄。感慨于此,劉秀勉勵王霸道:“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更始二年(24),王郎在邯鄲稱帝,建立了趙漢政權(quán),還發(fā)布檄文懸賞劉秀。為了與之對抗,劉秀派王霸到集市中招募兵勇,但集市上的人們卻“皆大笑,舉手邪揄之”,王霸只得慚愧而歸。
所幸,不久之后劉秀便以少勝多,取得南欒之戰(zhàn)的勝利,并順勢攻入了邯鄲。破城之后,王霸率軍追上了出逃的王郎,并繳獲了其官印,憑借此功,王霸被封為了王鄉(xiāng)侯。在跟隨劉秀平定河北的過程中,王霸善待士卒,贏得了將士們的愛戴,劉秀據(jù)此認為他已經(jīng)可以獨當一面,于是登基為帝后將其封為了偏將軍。
建武四年(28),王霸與捕虜將軍馬武一同奉命前往垂惠,也就是今安徽蒙城一帶討伐梁王劉紆。馬武遭受敵將蘇茂、周建夾擊而失利,王霸見狀并不著急救援,而是堅守不出,等待蘇茂、周建乘勝進軍時再大舉進攻。靠著這一手以逸待勞以及與馬武的前后夾擊,王霸取得了一場大勝。不久,蘇茂、周建整頓兵馬卷土重來,王霸料到敵軍是因糧草不足才急于求戰(zhàn),于是再度閉門堅守,不與敵正面交戰(zhàn)。
當天晚上,周建的侄子周誦反叛,拒絕周建、蘇茂入城,隨后獻城投降。憑借智謀擊敗蘇、周二人后,王霸被加封為討虜將軍。建武八年(32),王霸奉命剿滅滎陽、中牟盜賊,次年又被任命為上谷太守,被授予跨越郡界追擊胡虜之權(quán)。建武十年(34),王霸以先鋒身份出兵征討割據(jù)北方的盧芳,擊敗了前來支援盧芳的匈奴左南將軍。
建武十三年(37),王霸被改封為向侯,按照史書記載,他在邊境與匈奴、烏桓交戰(zhàn)上百次,為維護東漢王朝邊關(guān)安定作出了重要貢獻。深知邊關(guān)百姓飽受戰(zhàn)爭之苦的王霸一邊主張通過和親換取和平,一邊建議以漕運代替陸路運輸,以節(jié)約人力、減輕負擔。南單于、烏桓投降后,北部邊境迎來和平,但王霸仍然堅守上谷郡足足二十余年。
建武三十年(54),王霸被改封為淮陵侯,五年后因積勞成疾重病而離職,并于數(shù)月后去世。永平三年(60),漢明帝在云臺閣繪制了二十八位開國大將的畫像,王霸位列其中。而民國時期蔡東藩更是在《后漢演義》中評價他道:“智勇深沈之王霸,能戰(zhàn)能守,談笑卻戎。”綜上所述,王霸確實符合“疾風知勁草”的評價,他一生忠實可靠、任勞任怨,為東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十分值得后人敬仰與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