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如果有個人就知道指手畫腳,空談理論,不知道采取實際行動的時候,我們就會用“紙上談兵”這樣一個成語去形容他/她。為什么會說對方只是“紙上談兵”呢?先看看下面這則故事:
戰國時期,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變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損兵40萬。這就是著名的紙上談兵的故事,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正是趙括。
趙括,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后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于長平。最后,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四十余萬趙兵盡降,后被秦軍坑殺。
歷史上對于趙括的評價有,藺相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壁w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壁w母:“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愿王勿遣?!彼抉R遷《史記》:“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毙焘x:“少年輕銳喜談兵,父學雖傳術未精。一敗誰能逃母料,可憐四十萬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