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社會心理學(socialpsychology)是指研究個體和群體在社會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為發生及變化規律。
在當代心理科學中,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最為人們重視,社會心理學從個體與社會相互作用的角度出發,研究特定社會生活條件下個體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規律。
社會心理學不僅強調社會與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重視關于社會情境的探討,重視個體的內在心理因素。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涉及個體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社會交往心理和行為、群體心理,以及應用社會心理學等層面,即理論與***、社會個體、態度與行為、社會影響和社會心理學的應用等領域。
***定位是以人文社會科學為導向的社會心理學,并堅持自然科學框架下融合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思路。
二、社會心理學發展歷程
回顧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我們可大致將其劃分為幾個階段:
1、西方社會心理學的萌芽與誕生(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
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Ross)的《社會心理學》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McDougall)的《社會心理學導論》不約而同地發表了。
西方把這一年作為社會心理學誕生的年代。
到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和蘇聯的社會心理學家先后把科學實驗***引進這一學科,才使得社會心理學從描述對象轉向探索和揭示規律,社會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科學。
其奠基人公認為F·奧爾波特。
1924年,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Allport)以實驗為基礎的《社會心理學》一書的出版,宣告了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正式開始。
2、西方社會心理學科學體系的建立(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
早在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于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可多年來,這個很有價值的提議并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
在他們之后,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并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
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
這些研究方式集中體現在,依托數學和物理學的原理,為“社會心理學”構建起嚴謹的科學體系,從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確研究方向。
3、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的擴展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
《社會心理學》問世
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并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
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
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
三、社會心理學研究歷史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于19世紀下半期。
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
此后,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龐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專著,這標志著社會心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推薦書籍
作者:[美國]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這本書被美國700多所大學或學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這一領域的主導教材,已經成為評價其他教材的標準。
四、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
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于研究大型群體和群眾的心理現象,如拉察魯斯、斯坦塔爾、馮特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塔爾德、西格爾和勒邦關于群眾心理的研究。
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還有影響,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
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于研究群體和群眾的心理現象;
20世紀初,態度的研究成為中心;實驗社會心理學出現以后,社會促進的研究成為中心;
以后,群體過程、說服、順從、認知失調、歸因等分別成為某一時期的研究中心。
五、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
從研究領域來看,社會心理學研究常常被分為三個領域,這三個領域涵蓋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幾乎所有問題。
個體過程主要涉及與個體有關的心理與行為研究,到目前為止這個領域的研究課題包括:
成就行為與個體的工作績效:
象韋納的成就歸因、阿特金森(Atkinson)的成就動機研究、麥克里蘭(McClelland)以及溫特(Winter)等人對能力結構的研究,以及各式各樣的對工作績效的研究都包括在這個課題中。
態度以及態度改變:
態度問題一直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許多理論被用來說明態度的形成及改變,霍夫蘭德(Hovland)和西爾斯(Sears)等人在這一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歸因問題:
產生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已經有許多這樣的理論。
90年代以來,隨著文化心理學的興起,人們對東西方歸因差異的興趣使得這一領域又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個人知覺與自我意識:
一直就是心理學家關注的問題,隨著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心理學家發現,許多問題都和它有關,比如鮑姆斯特(Baumeister)、布斯(Buss)等人對內在自我和公眾自我的區分就被用在廣告、說服等許多領域。
人格與社會發展:
這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傳統領域,它向人們展示了在個體的人格與社會發展中,許許多多的因素,比如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環境以及先天因素是怎樣起作用的。
應激和情緒問題:
主要針對人們如何處理生活情境中的種種緊張源,以及采用何種方式去消除其影響。
人際過程這個領域涵蓋了人與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領域,研究的課題包括:
侵犯和助人行為:
侵犯行為為什么會產生?生活中挫折的來源,如何促進助人行為等都是這個領域的研究課題。
心理學家研究這些問題的最終目的,在于減少侵犯、培養人們的利他觀念,為創造幸福的生活提供理論指導。
人際吸引與愛情:
人際吸引是人際關系的基礎,愛情則是一種最親密的人際關系。
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可以為發展人際關系提供指導。有意思的是,從80年代以來,心理學家開始對中國人的人際關系模式及影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從眾和服從:
謝利夫、阿希以及米爾格拉姆的研究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樹立了一系列榜樣,同時也為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社會交換與社會影響:
把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看成是一種社會交換,看起來是對人的一種諷刺,但是霍曼斯(Homans)和蒂鮑(Thibaut)等人確實證明人的交換性。
與此相反,人們對社會影響的看法倒是很一致,拉塔納(Latanē)提出的社會影響理論就說明了這種影響的大小。
非語言的交流:
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人們常常用非語言的線索表達自己的信念和情感,表情、體態以及語氣等都是這個領域的課題。
性別角色和性別差異:
從80年代就引起了心理學家的極大興趣。
性別差異的基礎是什么?男性和女性到底有什么不同?這些不同有什么樣的影響?所有這些問題都促使心理學家去關注。
團體過程從宏觀環境與團體的角度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問題,這個方面的研究包括:
跨文化的比較研究:
這是產生于60年代的課題,到90年代末期的時候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為此做出了貢獻。60年代費正清等人提出的“近代化理論”,80年代Triandis等人對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的區分,以及90年代尼司彼特(Ni***ett)和彭凱平(PengKaiping)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研究就是這一領域最有代表性的研究。
擁擠與環境心理學:
隨著人們對地球環境及人類生活環境的關注,心理學家越來越多地考慮環境對人類心理與行為的影響。
人口過快增長所引發的人***炸,人們對資源的過分消耗所引發的資源枯竭與環境污染等問題多都引起了心理學家的關注。
人類必須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以保護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
團體過程與組織行為:
團體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方式,我們所處的團體和組織對人們的心理與行為有著極大的影響。
對團體運作過程中的規律進行研究一直被社會心理學所重視,組織結構、團體與組織決策以及團體領導等問題都包括在這一領域內。
種族偏見與倫理問題:
從40年代心理學家就研究這些問題,但到目前為止,研究的結論還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
種族偏見不僅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沖突與仇殺,而且也對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構成了威脅,這個領域的研究將會顯得越來越重要。
健康心理學:
這是自80年代以來比較受到重視的課題。
社會支持、與疾病有關的社會心理因素等都包括在此課題內。這一問題將在21世紀受到更大的重視。
六、社會心理學學派
行為主義學派一、***—反應理論最初由桑代克(EdwardLeeThorndike,1874—1949)、斯金納(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等人所創始與發展起來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動物與人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后天學習的結果,都是有機體在遇到某種***,引起某種行為反應受到強化而構成聯結的結果。二、模仿論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米勒和道拉德(N.E.Miller&J.Dollard,1941)在《社會學習和模仿》一文中提到,模仿可以通過延伸***—反應關系與強化的概念來加以理解。他們認為人類許多社會行為都是通過人際相互影響——模仿而習得,都可以通過一般學習原則的使用來予以說明。三、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由班杜拉和沃爾特斯(AlbertBandura&R.H.Walters)等人提出與發展起來的,以***—反應的觀點為基礎并通過實驗的***來擴大探討社會環境如何影響人產生某些習得行為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一切社會行為都是在社會環境影響下,通過對示范行為的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learning)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變的。四、社會交換理論社會交換理論(socialexchangetheories)是霍曼斯(GeorgeCasperHomans,1958)等采用經濟學概念來解釋社會行為有賴于相互強化而得以持續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1)客觀上存在適合于有機體的規律;(2)人的社會行為除服從這種規律外,還服從社會交換規律;(3)因此也引出了分配公平原則。認知學派一、格式塔學派的理論格式塔學派的理論強調從整體和關系的角度研究心理與行為的理論。早期代表人物有韋特海默(M.Wertheimer,1890-1943)、苛勒(Wolfgang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等。該學派的理論認為,個人的行為不是對外界***的一種孤立的、簡單的反應,也不是許多反射弧機械的總和,它是通過心理物理場、特別是認知活動的整合而作出的。二、場論和群體動力學理論群體動力學基于整體比部分重要的觀點,認為整體作為一種由內在關系組成的系統,其影響力或作用遠大于互不相干的個體。三、認知相符理論和一致性理論認知相符理論是闡釋人心理的內部動機狀態對其心理活動和外部行為的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末。它試圖以人的認知活動為出發點,理解隱含在個體的社會心理活動背后的動機狀態。美國心理學家W.J.麥克蓋爾首先提出的認知相符概念。“一致性理論”是探討和預測人在接受了對有關事物的新的信息后會調整原有態度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精神分析學派一、精神分析理論精神分析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的。早期理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動機,都和性本能沖動有關;性的后面是一種叫“里比多”的性潛力,它常驅使人去追求***。后期理論認為,人有指向生命的生長和增進的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即生存本能,同時也有表現為求殺欲望的死亡本能。二、新精神分析中的社會學派別這是20世紀40年代在美國從精神分析運動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心理學流派,開始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論、泛性論和人格結構說,強調文化、社會條件和人際關系等因素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強調家庭環境和童年經驗對人格形成與發展的作用,重視自我整合與調節作用,逐漸形成了新的學派,其代表人物有:沙利文(H.S.Sullivan,1892-1949)、霍妮(K.Horney,1885-1952)、弗羅姆(E.Fromm,1900-1980)和埃里克森(E.Erikson,1902-1994)等。三、人際行為三維理論這是以人際需要理論為基礎闡述人際關系的形成、取向類型以及群體聚散過程特征的理論,是由社會心理學家舒茨(W.Schutz)于1958年提出的。舒茨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符號相互作用學派一、符號相互作用理論符號相互作用理論(symbolicinteractioni***),也叫符號互動論,是一種通過分析在日常環境中的人們的互動來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社會學理論派別,它主要研究的是人們相互作用發生的方式、機制和規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被認為是符號互動論的開創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馬斯(W.l.Thomas)、庫利等人也對符號互動論做出了重要貢獻。二、角色理論角色理論是關于人的態度與行為怎樣為其在社會中的角色地位及社會角色期望所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理論,是試圖按照人們所處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釋人的行為并揭示其中規律的研究領域。參與這方面研究并有影響的人有莫雷諾(J.L.Moreno,1934)、林頓(R.Linton,1936)、紐科姆(T.Newcomb,1950)、薩賓(T.R.Sarbin,1954)和戈夫曼等。三、參照群體理論參照群體理論是關于人的社會心理態度和行為怎樣受其從屬地或追求的群體參照力所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其代表人物有海曼、紐科姆、謝里夫(M.Sherif,1948)、梅頓(R.K.Merton,1957)及凱利(1952)等人。七、社會心理學發展趨向
從社會心理學誕生之日起,以羅斯為代表的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和以麥獨孤為代表的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研究取向,后來又出現了文化人類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等。
社會心理學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點。
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試圖從個人的人格結構中求得對人類社會行為的解釋,強調個體變量的重要性;
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通過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社會化等“塑造個體”的因素來研究人們的社會互動,并進而達到對人類行為本質的解釋,強調社會群體變量的重要性;
文化人類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是從因素入手探索有關人類行為的解釋,強調文化變量的重要性。
但是,俱、社會、文化是緊密聯系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間的互動是持續不斷的。
要充分準確地描繪人的社會行為,單一的研究取向是難以實現的,必須建立一種綜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
從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開始,欲圖將社會心理學的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得以具體實施,盡管許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學科間的聯姻卻未能獲得預想的成功。
當理智戰勝了感情之后,開始邁上了整合之路。
更為重要的是,學科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為實現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奠定了現實的基礎。
從國內外社會心理學多種研究取向的整合發展和現狀啟示中,社會行為心理學是關于社會、文化和人格及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塑造的綜合應用社會科學,是從心理層面上對于人類社會行為的流行性反應的總體把握。
從學科性質上講,它既不是心理學的分支,也不是社會學的分支,而是在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文化人類學、行為科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基礎上形成的一門獨立的事合社會心理學。
它是在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等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具有邊緣性質的獨立學科。
正如南京大學周曉虹博士所言:“我們只有從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以至生物學的多維視野出發,才能獲得對人類社會行為完整解釋”。
從社會心理學的起源上看,它是在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邊緣學科,是母體學科在解釋人類行為及其與社會、文化、人格的關系時彼此接近、相互滲透的結果。
從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理論體系來看,它雖然是在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學科的附屬物,又不是多種學科的簡單的拼湊和混合,而是多種學科的整合,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全新的性質和特點。
因此,社會心理學應獨立地著力于社會行為心理的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