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yǎng)的一個學術(shù)派別。
儒家強***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都應(yīng)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吁恢復“周禮”,并認為“周禮”是實現(xiàn)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zhàn)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zhàn)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xiàn)。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據(jù)史記所說,他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chuàng)人物,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也被稱為“圣人”。
孔子周游列國,先后到了衛(wèi)、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lǐng)。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負,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自此以后,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jīng)》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fā)生的大事,闡發(fā)儒家的價值觀。其一生主要貢獻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礎(chǔ),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義,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導“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開明的啟發(fā)式教育***,以及他對于思想領(lǐng)域的開創(chuàng)性見解間接的促進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這一文化鼎盛現(xiàn)象的形成。
五年后,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及后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是孔子的“言行錄”,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是儒家學說的必讀經(jīng)典。
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孫子思的再傳弟子,也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后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見過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jīng)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到了晚年,孟子回鄉(xiāng)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今山西安澤)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戰(zhàn)國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關(guān)于荀子的記載很少,而且頗有出入。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學的。他的思想記載于《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荀子曾經(jīng)游歷燕、齊、楚、秦趙多國,后任蘭陵令(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蘭陵鎮(zhèn)),家居蘭陵至死。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但他并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加以發(fā)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后世深遠的學說。
圖文摘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來源:古典文學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