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喪葬習俗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粵、贛、閩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老撾、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苗族在我國東部地區較少,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其喪葬習俗,有明顯民族特色。
苗族的喪葬儀式,由本民族祭師或寨老主持。對壽終、善終、兇死、產死、天殤等不同死亡情況,儀式各不相同。凡屬正常病亡者都要按習俗安葬指路,兇死者尸體不能進堂屋,產死者可以停放堂屋內,但二者均為“不潔”之尸,不能安葬在祖墳塋地上,天殤的不葬、不指路,多棄于山野。
苗族把老人去世當成很重要的大事。當老人病危時,首先要通知舅爺家前來探望,老人咽氣時,全家都圍繞哭泣,隨即鳴“地炮”三響,以示寨鄰知悉老人已去世。接著給老人梳頭、洗澡。洗尸時要剪下老人指甲、用黃蠟膠好,用布包起來放在長子的衣柜里,表示能繼承老人“創業維艱”之志。再給老人換上壽衣、鞋襪,包頭要由左至右反包,衣褲穿單***雙,鞋子左右反穿。入殮后,停于正堂前,(或按男左女右停于屋左、右兩邊),然后請祭師來唱《指路歌》,指引“亡魂”回到祖先發祥地去。安葬時要“打老牛”,此時母男家,妻具家及兄弟姊妹都要牽牛邀人前來下祭,與全寨老幼一吃喝數日。
部分“白苗”人死要為之穿白衣,并用竹子或細本條編成一框架,盛尸于內,停尸堂中,出葬前三天要為死者猖喪歌,入夜,為親友者,必來慰藉,坐臥相陪。部分苗族尸體入殮入棺后則用寐布包好吊在屋內供親友吊唁,擇日埋葬。
苗族歷史上墓式多行土葬,為堆土橫葬,不用棺,也不壘墳。民國時“自人死時即敲鼓吹蘆鱉以樂鬼,晝密不停,鼓間數秒一敲,絲間數分一吹,直至埋葬而后已”;埋葬之前,子孫要“朝暮蒲食”,并“以酒肉喂塞死者之口”;選擇墳地時,“以木棒一條拼力向空拋擲,就棒落橫則橫葬,斜則斜葬。掘地成穴,置板于內,舁尸板上,乃四周設板,加蓋而掩之,乃筑土”,頭朝右腳向左,表示死者亡魂要轉回北方故士去。清代后,受漢族影響才有部分地方陸續改為順葬,有的還仿效漢族包墳立碑,勒文序傳!現在已經和漢族葬俗差不多!
來源《畢節縣志》。